章节

让穷人有一条生路

摘要

如果我们试图研究都市的贫穷,那么乞丐——街头最常见和最不幸的人群——或许是最好的观察对象。与其他中国城市一样,成都的乞丐靠街头生存。他们在长期的乞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组织、生存方法和生活方式。当农村地区有饥荒或自然灾害发生时,城里的乞丐数量便会急剧增加。 传教士E.华莱士(Edward Wallace)写道,晚清他来四川时,看见“许多瘦弱的乞丐,成群结队拥挤在城镇附近的道路上”。根据传教士J.韦尔(J.Vale)记载,那时成都的乞丐数量至少达到1.5万人,还不包括那些住在各种各样的济贫院和其他机构的穷人和老人。谢立山描写了他在19世纪末到达成都的情景:“数百个乞丐拥挤在东门外,我们非常费劲地从这些在桥上堵住去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人中挤出去。”

关键词

作者

王笛 ,出生于四川成都,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历史学家。曾担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澳门大学杰出教授、历史系主任。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历史的研究,成果丰硕,著有《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等。相关作品荣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吕梁文学奖等多个图书奖。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让穷人有一条生路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03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