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枢纽型”社会组织目标错位的实践逻辑及内在机制

摘要

“枢纽型”社会组织相较于其他社会组织具有较强的合法性和经济资源,但实际运转反而表现出对政府的过度依赖,这一有悖于现有理论的情况值得深思。为重构这一事实,本文以工作年历为视角,在对T社团个案考察的基础上描述“枢纽型”社会组织依附政府的特殊策略与实践逻辑。研究发现:“枢纽型”社会组织由于内部运转失败的风险、政府资助的“外溢效应”及目标的多重性而选择目标错位的策略。进一步研究发现组织目标错位的实践逻辑:分管职能部门领导的地位决定了部门事务的先后顺序和资源分配多寡,影响到部门目标的实现,进而将目标错位的安排落到实处;与此同时,通过会员大会中官员列席、讲话,传递运转困难的信号和颁奖仪式的方式为社团目标错位寻求政治和社会合法性,从而使其目标错位披上合法化外衣。这种策略在短期内会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可能会导致“枢纽型”社会组织扭曲化发展,弱化其根本目标,进而强化社会管理体制转型的困境。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为雷,2013,《从关系研究到行动策略研究——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第1期,第228~240页。
  • 邓宁华,2011,《“寄居蟹的艺术”:体制内社会组织的环境适应策略——对天津市两个省级组织的个案研究》,《公共管理学报》第8期,第91~101页。
  • 丁利,2016,《制度激励、博弈均衡与社会正义》,《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第135~158页。
  • 范明林,2010,《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基于法团主义和市民社会视角的比较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第3期,第159~176页。
  • 费迪、王诗宗,2014,《中国社会组织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关系探究:基于浙江的经验》,《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第30卷第1期,第18~26页。
  • 高丙中,2000,《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第100~109页。
  • 黄建新,2010,《社会组织的错位与复位:基于“系统与社会”关系视角》,《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4期,第73~77页。
  • 黄江明、李亮、王伟,2011,《案例研究:从好的故事到好的理论——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理论构建研究论坛(2010)综述》,《管理世界》第2期,第118~126页。
  • 黄晓春,2017,《中国社会组织成长条件的再思考——一个总体性理论视角》,《社会学研究》第1期,第101~124页。
  • 胡辉华、陈世斌,2015,《逻辑偏离:市场内生型行业协会内部运作的组织分析——以G省J行业协会为例》,《中国非营利评论》第1期,第182~199页。
  • 胡辉华、陈楚烽、郑妍,2016,《后双重管理体制时代的行业协会如何成长发展?——以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为例》,《公共行政评论》第9卷第4期,第124~146页。
  • 哈贝马斯,1989,《交往与社会进化》,张树博译,重庆出版社。
  • 纪莺莺,2013,《当代中国的社会组织:理论视角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第5期,第 219~241页。
  • 康晓光、韩恒,2005,《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第6期,第73~89页。
  • 李璐,2012,《分类负责模式: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探索——以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为例》,《北京社会科学》第3期,第47~51页。
  • 李国武,2008,《行业协会的目标置换倾向及其原因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第60~65页。
  • 刘焕、吴建南、徐萌萌,2016,《不同理论视角下的目标偏差及影响因素研究述评》,《公共行政评论》第9卷第1期,第151~171页。
  • 罗家德、李智超,2012,《乡村社区自组织治理的信任机制初探——以一个村民经济合作组织为例》,《管理世界》第10期,第83~93页。
  • 卢晖临、李雪,2007,《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第118~130页。
  • 刘能,2008,《等级制和社会网络视野下的乡镇行政:北镇的个案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廖中举,2015,《组织风险倾向研究述评与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第37卷第8期,第78~86页。
  • 马长山,2017,《从国家构建到共建共享的法治转向——基于社会组织与法治建设之间关系的考察》,《法学研究》第3期,第24~43页。
  • 马庆钰,2014,《纠正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发展偏向》,《行政管理改革》第9期,第28~30页。
  • 任慧颖,2009,《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行动与第三领域的建构》,上海大学出版社。
  • 沈荣华、鹿斌,2014,《制度建构: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行动逻辑》,《中国行政管理》第10期,第41-45页。
  • 沈原,2007,《市场、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孙立平,2001,《中国农村: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试论“过程-事件分析”方式》,《经济管理文摘》第19期,第12~15页。
  • 王鹏,2013,《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枢纽型组织构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5期,第33~39页。
  • 王诗宗、宋程成,2013,《独立抑或自主:中国社会组织特征问题重思》,《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第50~66页。
  • 王佃利、吕俊平,2011,《论城市政府职能的实现——基于市长文稿的文本分析》,《公共行政评论》第4卷第1期,第76~94页。
  • 谢康、刘意、肖静华、刘亚平,2017,《政府支持型自组织构建——基于深圳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第8期,第64~80页。
  • 姚迈新,2014,《“枢纽型”社会组织:目标偏离与防范》,《广东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第5~9页。
  • 姚迈新、郭欣,2016,《枢纽型社会组织:偏差调适与发展》,《探求》第2期,第107~111页。
  • 郁建兴、周俊、沈永东等,2013,《后双重管理体制时代的行业协会商会发展》,《浙江社会科学》第12期,第53~61页。
  • 郁建兴、沈永东,2017,《调适性合作: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策略性变革》,《政治学研究》第3期,第34~41页。
  • 余永龙、刘耀东,2014,《游走在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枢纽型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探索》第2期,第154~158页。
  • 叶贵仁,2009,《乡镇行政年历:一个解释性框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5期,第:30~36页。
  • 虞维华,2005,《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资源相互依赖理论的视角》,《公共管理学报》第2卷第2期,第32~39页。
  • 周雪光,2013,《国家治理逻辑与中国官僚体制:一个韦伯理论视角》,《开放时代》,第3期,第5~28页。
  • Arato,A. 1981. “Civil Society against the State:Poland 1980-1981,” Telos,47(4):23-47.
  • Bohte,J.,Meier,K.J. 2000. “Goal Displacement:Assessing the Motivation for Organizational Cheat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0(2):173-182.
  • Elsbach,Kimberly,Cable,Daniel,M.,Sherman,Jeffrey. 2010. “How Passive Face Time Affects Perceptions of Employees:Evidence of Spontaneous Trait Inference,” Human Relations,63(6):735-760.
  • Hall,R. 1991. Organization:Structure Process and Outcomes. New York:Jersey Prentice.
  • Joel,A.C.Baum,Frank Dobbin. 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8(2):147-160.
  • Kara,A.,J.E.,O.W. 2004.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Link betwee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Nonprofit Service Providers,”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 Practice,12(2):59-72.
  • Lu,Y. 2007. “The Autonomy of Chinese NGOs:A New Perspective,”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5(2):173-203.
  • Michels,R. 1968. Political Parties:A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Oligarchical Tendencies of Modern Democracy. Free Press,Collier-Macmillan,pp.108-109.
  • Ma,Q.S. 2002. “The Governance of NGOs in China since 1978:How Much Autonomy,”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31(3):305-328.
  • Meyer,J.W.,Rowan B. 1977.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3(2):340-363.
  • Schmitter,P.C. 1974.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Review of Politics,36(1):85-131.
  • Schmitter,P.C.,Streeck W. 1999. “The Organization of Business Interests:Studying the Associative Action of Business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ies,” Mpifg Discussion Paper,47(14):3192-3200.
  • Timasheff,N.S.,Gerth,H.H.,Mills,C.W. 1946. “From 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 Philosophy of Science,19(2):136-157.
  • White,G. 1993. “Prospects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Xiaoshan City,”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29(29):63-87.
  • Wolman,H. 1972.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Community Action Agenci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32(1):21-33.

“枢纽型”社会组织目标错位的实践逻辑及内在机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8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文献综述和分析框架
    1. (一)社会组织目标错位及原因
    2. (二)社会组织行动策略及机制
    3. (三)分析框架
  • 三 研究方法
    1. (一)案例概况
    2. (二)数据收集
  • 四 T社团日常运转的真实图景
    1. (一)工作年历中目标错位的表现
      1. 1.行政化特征突出
      2. 2.营利化倾向明显
      3. 3.仪式性活动凸显
    2. (二)目标错位的组织内部原因分析
      1. 1.日常运转的内部风险
      2. 2.政府资助的外溢效应
      3. 3.目标的多重性与治理的自主性
  • 五 目标错位的实践逻辑与机制
    1. (一)领导人的地位与任务分工
    2. (二)会员大会中体现的合法化过程
  • 六 结论与讨论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