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杭州市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形态、成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

校园暴力是常态性社会毒瘤。本文考察的对象是杭州市内13~18周岁的校园青少年,以杭州市内6个主要城区9所中学的25个案例为重点考察对象,通过个案访谈从中发现问题。研究发现,杭州市青少年校园暴力形态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冷暴力占主导地位,性格缺陷型暴力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宣泄型暴力偶有体现,时序形态上主要体现为即时型暴力,蓄谋型暴力偶有体现。校园暴力成因体现为:青少年校园暴力的个体原因,如世界观处在形成期,对同辈行为易于接受与模仿,承受多种压力,急于宣泄,性格缺陷导致偏差行为;学校因素如评价标准单一、唯分数论英雄、学校课程设置的不足、教师的不当教育及教师选聘问题;家庭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对青少年暴力行为、家庭结构模式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如社区不良环境的影响、大众传媒带来的负面影响因素以及青少年校园暴力法律法规不健全。杭州市青少年校园暴力的特殊性归因主要体现为个性发展不健全、家庭关系不和、老师的教育失误等。在此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注重家庭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的改变是关键、在学校教育中平等对待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基本要求、激发朋辈群体的力量是有效可行的措施等可能性策略。

作者

赵定东 ,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建设、基层治理和社会政策。
李刚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顾忠艳 ,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
袁丽丽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方奕、周占杰:《我国校园暴力现象态势及其治理》,《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6年第3期。
  • 张旺:《美国校园暴力:现状、成因及措施》,《青年研究》2002年第11期。
  • 新馨:《校园暴力》,《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 刘宇珠、马迎华:《学校暴力的研究进展》,《中国健康教育》2004年第11期。
  • 谢志涛:《校园暴力行为探讨与对策》,《青少年犯罪问题》2000年第3期。
  • 吴桂翎、辛涛:《校园暴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第6期。
  • 李进忠:《美国校园暴力走向及其治理模式》,《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第11期。
  • 刘振华:《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防治》,《湖湘论坛》2005年第4期。
  • 陈晓霞:《日本校园暴力现象探析》,《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 梁丽琨:《我国中学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其预防对策》,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5。
  • 杨金东:《大学生校园语言暴力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五所高校为例》,《现代教育科学》2013年第1期。
  • 郭金金:《从校园暴力事件看媒介暴力对现实暴力的影响》,《今传媒》2016年第2期。
  • 张晓彤:《浅析美国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基础教育参考》2014年第17期。
  • 张卫、潘琦敏:《青少年暴力及其预防》,《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 张学民、刘畅、张丽娜等:《青少年媒体使用习惯与暴力行为倾向调查》,《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第11期。
  • 刘时英:《中小学校园暴力新变化探析》,《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13期。
  • 张国平:《校园霸凌的社会学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第8期。
  • 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 朱媛:《当代中国“校园暴力”的法律缺位与应对》,《社会观察》2016年第6期。

杭州市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形态、成因及应对策略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7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杭州青少年校园暴力的主要特点
    1. (一)冷暴力占主导地位
    2. (二)性格缺陷型暴力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3. (三)宣泄型暴力偶有体现
    4. (四)时序形态上主要体现为即时型暴力
    5. (五)蓄谋型暴力偶有体现
  • 二 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共性归因
    1. (一)个性发展不健全
    2. (二)家庭关系不和
    3. (三)老师的教育失误
  • 三 针对杭州特点的可能性防范策略
    1. (一)法律意识的增加是首要保障
      1. 1.国家要做好相关立法的出台与监督
      2. 2.学校要加强青少年的法律规范意识
    2.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重要之举
    3. (三)注重家庭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的改变是关键
      1. 1.培养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
      2. 2.转变家庭的教养方式
    4. (四)学校管理措施的加强是重要途径
      1. 1.加强学校的治安管理
      2. 2.做好对教师群体的选择与管理
    5. (五)在学校教育中,平等对待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基本要求
    6. (六)激发朋辈群体的力量是有效可行的措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