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论孔子“述而不作”的宗教性

摘要

《论语》中孔子自谓的“述而不作”通常被解读为他的治学风格,且被视为保守或守旧的明证。其实,从儒之本源、儒家神话和当时口述文化语境中透视一番,就会发现孔子所谓的“述而不作”具有以述古道存原真性、以精确性求有效性、以巫史源通权威性等宗教特征,从而表明儒家人文思想内在的宗教性。

作者

张同胜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比较文化。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第66页。
  • [2]叶舒宪、唐启翠:《儒家神话论》,《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9期。
  • [3]胡建升:《孔子“多闻阙疑”与口传文化》,《民族艺术》2014年第2期。
  • [4](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第178页。
  • [5](魏)何晏:《四部备要汉魏古注·论语集解》,中华书局,1998,第31页。
  • [6](魏)何晏注、孔颖达疏《论语集解义疏》,商务印书馆,1937,第85页。
  • [7](清)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第467页。
  • [8]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0,第378页。
  • [9](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9,第2435页。
  • [10]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1936年第20期。
  • [11]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0,第378页。
  • [12](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第36~37页。
  • [13](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第18页。
  • [14](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9,第1153页。
  • [15](明)汪瑗:《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楚辞类·楚辞蒙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第275页。
  • [16](南宋)王应麟著、翁元圻等注《困学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932页。
  • [17](清)姚鼐:《老子章义》,《新编老子集成》,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第779~780页。
  • [18]金克木:《比较文化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第59页。
  • [19]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78,第182页。
  • [20](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955页。
  • [21](清)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第405页。
  • [2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第2481页。
  • [2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第2481页。
  • [24]钱穆:《庄老通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第27页。
  • [25](魏)何晏注、孔颖达疏《论语集解义疏》,商务印书馆,1937,第100页。
  • [26]〔印度〕毗耶娑:《薄伽梵歌》,张保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第23页。
  • [27]章太炎:《诸子学略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91页。
  • [28]章太炎:《诸子学略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92页。
  • [29](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第72页。
  • [30](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第1414~1415页。
  • [31]〔印度〕《摩奴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12页。
  • [32]〔英〕休·汉密尔顿:《印度哲学祛魅》,王晓凌译,译林出版社,2013,第18页。
  • [33]〔英〕休·汉密尔顿:《印度哲学祛魅》,王晓凌译,译林出版社,2013,第19页。
  • [34]〔英〕休·汉密尔顿:《印度哲学祛魅》,王晓凌译,译林出版社,2013,第22页。
  • [35]金克木:《比较文化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第7页。
  • [36]金克木:《比较文化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第75页。
  • [37]过常宝:《楚辞与原始宗教》,东方出版社,1997,第8页。
  • [38]金克木:《比较文化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第123页。
  • [39]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第75页。
  • [40](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9,第1559页。
  • [41](宋)吕祖谦编《晦庵先生校正周易系辞精义》,中华书局,1985,第42~46页。
  • [4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第8页。
  • [43]刘彬:《帛书〈要〉篇校释》,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第45~46页。
  • [44]郭西安:《缺席之“作”与替补之“述”——孔子“述而不作”说的解构维度》,《中国比较文学》2015年第2期。
  • [45]周远斌:《“述而不作”本义考》,《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
  • [46](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9,第2437页。
  • [47]〔美〕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14,第166~167页。
  • [48]杨乃乔:《中国经学诠释学及其释经的自解原则——论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独断论诠释学思想》,《中国比较文学》2015年第2期。
  • [49]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第73页。
  • [50]叶舒宪:《孔子〈论语〉与口传文化传统》,《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 [51]唐启翠:《“述而不作”与“圣贤”神话》,《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 [52]胡建升:《孔子“多闻阙疑”与口传文化》,《民族艺术》2014年第2期。
  • [53]〔美〕休斯顿·史密斯:《人的宗教》,海南出版社,2001,第398页。
  • [54]秦家懿、孔汉思:《中国宗教与基督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
  • [55]徐杨尚:《“述而不作”:中西文化对话中的“错位性误读”》,《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论孔子“述而不作”的宗教性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2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