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广州通事(1730~1830)研究的文化含义

摘要

对应西文的linguist(传译)一词的汉语为“通事”。清初使用的“通事”不只是负责口头传达、转译,还有一系列管理职责,是以通“事”。广州通事研究的历史背景为1730~1830年的“广东贸易”(Canton Trade),同期的亚洲著名商埠包括日本江户时代的长崎港,与波斯萨菲帝国时代的班达·阿巴斯港。对应linguist的日文为“通词”,通词与通事的使用有诸多相似之处,但通词的职责包括新闻笔译,通词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也高于通事。广州通事研究聚焦对外交流史中的语言、种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重视影响反应中的“中国元素”分析。本研究对于理解在亚洲(东亚)背景下中国的近代化文化转型亦可提供独特的参考视角。

作者

高文平 ,文学博士,大中华区资深同声传译,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美文学副教授,曾主持《广州与亚洲》、《广州与世界》、《中国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汉译英)、《孙文全集》(英译汉)等广州、广东出版重要史料翻译。主编、著有《本土意识与文学研究》《语言之界》,并主持“文学之界”“孙中山革命思想海外书写之关键词研究”等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高文平:《本土意识与文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
  • 高文平:《语言之界》,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
  •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 顾彬:《关于“异”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 〔美〕威廉·C.亨特:《广州“番鬼”录》,冯树铁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 〔美〕威廉·C.亨特:《旧中国杂记》,沈正邦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 〔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 季压西、陈伟民:《中国近代通事》,学苑出版社,2007。
  • 〔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2007。
  •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明凯译,商务印书馆,2007。
  • 王宾、〔法〕阿让·热·比松主编《狮在华夏》,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 王晓秋:《东亚历史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 《广州与长崎的比较研究:1730~1830》(Canton and Nagasaki Compared:1730-1830),国际会议发言与论文。
  • Huang Eva,JudyWakabayashi,Asian Translation Traditions,St.Jerome Publishing,2005.
  • Van Dyke,Paul A.,The Canton Trade. Hong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5.

广州通事(1730~1830)研究的文化含义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58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通事与通词
    1. (一)语言、种族和文化
    2. (二)通事与通词
  • 二 “通事”与“通词”的比较分析
    1. (一)广州贸易时期“通事”史料与分析
    2. (二)江户时代长崎的通词史料与分析
  • 三 解读广州通事研究的“中国元素”
    1. (一)西方影响研究与“中国元素”
    2. (二)“中国元素”:广州通事研究的种族中心主义视角
      1. 1.海上贸易
      2. 2.华夷意识
      3. 3.“华夷意识”与“种族中心主义”
  • 结论 通事研究的文化含义
    1. (一)从通词与通事的概念理解上看
    2. (二)从通事、通词制度的建立与管理来看
    3. (三)亚美尼亚译员的参考意义
    4. (四)从华夷意识来看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