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G20峰会背景下吉林省“十三五”排放问题研究

作者

修静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DORFMAN M H,MUIR W R,MILLER C G. Environmental dividends:Cutting more chemical wastes. Citeseer,1992.
  • PORTER M.E,VAN D L C.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
  • GROSSMAN G M,KRUEGER A 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1991.
  • GROSSMAN G M. Quality ladders and product cycle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2).
  • PANAYOTOU T. Empirical tests and policy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c Grossman onomic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s,1993.
  • Panayotou T,.Empirical tests and policy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lo Working Papers,1993,4.
  • Berman E,Bui L T M.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Oil Refineries.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2001,83(3).
  • GALEOTTI M,LANZA A. Desperately seeking environmental Kuznets.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05,20(11).
  • HANLEY N D,MCGREGOR P G,SWALES J K,et al.The impact of a stimulus to energy efficiency on the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A regional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Renewable Energy,2006,31(2).
  • 魏楚、杜立民、沈满洪:《中国能否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基于DEA方法的评价与模拟》,《世界经济》2010年第3期。
  • 李强、聂锐:《环境规制与中国大中型企业工业生产率》,《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 王蕾、魏后凯、王振霞:《中国区域节能潜力估算及节能政策设计》,《财贸经济》2012年第10期。
  • 汪克亮、杨力、程云鹤:《要素利用、节能减排与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经济管理》2012年第11期。
  • 胡绍雨:《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年第4期。
  • 李斌、赵新华:《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分析》,《财经研究》2011年第4期。
  • 原毅军、谢荣辉:《工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与污染减排》,《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S2期。
  • 杜雯翠:《工业化视角下的能源效率、技术进步与空气质量——来自工业国与准工业国的比较》,《软科学》2013年第12期。
  • 王班班、齐绍洲:《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
  • 修静:《节能减排视角下的中国工业增长动力因素研究》,吉林大学,2015。
  • 瞿珂:《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评价研究》,江南大学,2016。
  • 蒋金荷:《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资源科学》2011年第4期。
  • 崔琦、杨军、董琬璐:《中国碳排放量估计结果及差异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2期。
  • 周葵、戴小文:《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4期。
  • 程豪:《碳排放怎么算——〈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国统计》2014年第11期。
  • 何立华、杨盼、蒙雁琳,等:《能源结构优化对低碳山东的贡献潜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6期。
  • 马丽梅、张晓:《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效应及经济、能源结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4期。
  • 王平、刘致秀、朱帮助等:《能源结构优化对广东省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4期。
  • 马卓:《吉林省碳排放峰值预测与控制策略研究》,吉林大学,2012。
  • 彭水军、张文城、孙传旺:《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 徐思源:《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基准初步测算研究》,西南大学,2010。
  • 赵进东:《中国在G20中的角色定位与来路》,《改革》2016年第6期。
  • 张立国、李东、周德群:《中国物流业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系统工程》2013年第4期。
  • 王文超:《中国省区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及预测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3。
  • 邓传霞:《中国省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测度研究》,天津理工大学,2015。
  • 卫冬丽:《中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4。
  • 王群伟、周德群、周鹏:《中国全要素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区域差异——考虑非期望产出共同前沿函数的研究》,《财贸经济》2010年第9期。
  • 袁润松、丰超、王苗等:《中国区域间节能减排责任分担及成本补偿机制设计——基于潜力视角》,《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5期。
  • 左文鼎:《中国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天津财经大学》2014。
  • 何艳秋:《中国能源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和地区分配的统计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3。
  • 窦汝强:《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决策论坛——企业党建与政工创新工作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6。
  • 潘佳佳、李廉水:《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第4期。
  • 刘华军、赵浩:《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分析》,《统计研究》2012年第6期。
  • 李国志、李宗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5期。
  • 刘华军、鲍振、杨骞:《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分布动态与演进趋势》,《资源科学》2013年第10期。
  • 刘毅、蔡兆男、杨东旭等:《中国二氧化碳科学实验卫星高光谱探测仪光谱指标影响分析及优化方案》,《科学通报》2013年第27期。
  • 于洋:《中国二氧化碳净排放和驱动因素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4。
  • 罗金玲、高冉、黄文辉等:《中国二氧化碳减排及利用技术发展趋势》,《资源与产业》2011年第1期。
  •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4期。
  • 鲁万波、常永瑞、王叶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发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科研管理》2015年第3期。
  • 黄耀:《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措施与对策》,《第四纪研究》2006年第5期。
  • 孙慧宗、李久明:《中国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协整分析》,《人口学刊》2010年第5期。
  • 独孤昌慧:《影响吉林省碳排放数量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建议》,《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6期。
  • 郭义强、郑景云、葛全胜:《一次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地理研究》2010年第6期。
  • 胡佳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性研究》,浙江大学,2010。
  • 高珊珊:《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研究》,《重庆大学》2013。
  • 肖周燕:《我国家庭动态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分析》,《人口研究》2012年第1期。
  • 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期。
  • 金三林:《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趋势及政策取向》,《北方经济》2010年第7期。
  • 孙辉煌:《我国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与二氧化碳排放——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10期。
  • 林基:《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华东师范大学,2014。
  • 王群伟、周鹏、周德群:《生产技术异质性、二氧化碳排放与绩效损失——基于共同前沿的国际比较》,《科研管理》2014年第10期。
  • 佚名:《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十三五”节能减排发展建言献策》,《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年第7期。
  • 翟生强、史长光、杜乐山等:《若尔盖泥炭地地下水位和土壤温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湿地科学》2015年第3期。
  • 李国志、李宗植:《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动态面板模型》,《人口研究》2010年第3期。
  • 王群伟:《全要素视角下的能源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 于洋:《全国视角下吉林省二氧化碳排放竞争力及时间演变特性分析》,《税务与经济》2017年第1期。
  • 王群伟、周德群、周鹏:《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及减排潜力研究——以我国主要工业省区为例》,《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6期。
  •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 张伟、朱启贵、李汉文:《能源使用、碳排放与我国全要素碳减排效率》,《经济研究》2013年第10期。
  • 修静、刘海英、臧晓强:《绿色信贷、节能减排下的工业增长及预测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15年第3期。
  • 马骏:《绿色金融:中国与G20》,《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2016年第6期。
  • 许士春、龙如银:《经济增长、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 蔡昉、都阳、王美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 严成樑、李涛、兰伟:《金融发展、创新与二氧化碳排放》,《金融研究》2016年第1期。
  • 修静:《节能减排视角下的中国工业增长动力因素研究》,吉林大学,2015。
  • 冯博:《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及能源环境效率测算分析研究》,天津大学,2015。
  • 金培振、张亚斌、彭星:《技术进步在二氧化碳减排中的双刃效应——基于中国工业35个行业的经验证据》,《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5期。
  • 张兵兵、徐康宁、陈庭强:《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资源科学》2014年第3期。
  • 胡玉珍:《吉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减碳路径研究》,吉林财经大学,2014。
  • 王宪恩、何小刚、史记等:《吉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研究》,《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2013年第2期。
  • 马卓:《吉林省碳排放峰值预测与控制策略研究》,吉林大学,2012。
  • 单既民:《吉林省汽车产业低碳化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吉林大学,2014。
  • 那伟、赵新颖、高星爱等:《吉林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及特征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6年第34期。
  • 于畅:《吉林省低碳农业发展问题研究》,吉林财经大学,2012。
  • 黄林:《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吉林财经大学,2012。
  • 左丹:《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3。
  • 王淑玲:《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吉林省节能减排初探》,东北师范大学,2008。
  • 朱德进:《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山东大学,2013。
  • 杨琳、董美娜、周嘉:《城市化发展对吉林省碳排放的影响分析》,《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5年第5期。
  • 刘华军:《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来自中国时间序列和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上海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 李晶:《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变迁、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山东大学,2014。
  • 胡红云:《G20峰会:背景、主旨和机遇》,《浙江经济》2016年第5期。
  • 张海冰:《G20的转型与2016年杭州峰会展望》,《国际关系研究》2016年第3期。
  • 牛海霞、胡佳雨:《FDI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相关性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5期。
  • 林永亮、张权:《G20杭州峰会看点解析》,《当代世界》2016年第8期。
  • 刘宏松:《G20议题的扩展及其对机制有效性的影响》,《国际论坛》2015年第3期。
  • 李贺、刘艳君、吴兵:《吉林省“十三五”期间污染物减排对策及建议》,《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年第4期。

G20峰会背景下吉林省“十三五”排放问题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2.8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