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农民工就业支持网与经济地位差异

摘要

城市社会为农民工提供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在一定层面上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尚未能成为农民工获得经济立足或得到失业救助的主要途径。文章以全国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检验了农民工所利用的就业支持途径对他们在城市的职业地位获得和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支持途径与农民工的职业阶层地位共同作用于工资水平;利用不同就业支持网获得工作的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平均工资水平明显不同,公共支持网有助于农民工求职者获得更好的职业阶层地位和工资收入。地方政府应从职业和行业参与机会均等出发,在提高现有的公共就业服务公平性水平方面,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对农民工经济立足和社会融入的支持。

作者

陈晶 (1981~ ),女,甘肃省武威人,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成文、刘俊、罗竖元,2009,《社会资本与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以城市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调查对象》,《贵州社会科学》第4期,第28~33页。
  • 陈雷、江海霞,2010,《困境与出路:返乡农民工就业社会支持网分析》,《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89~93页。
  • 胡斌,2007,《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进城就业行业选择影响的实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
  • 李培林,1996,《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第4期,第42~52页。
  • 李培林、李炜,2007,《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社会学研究》第3期,第1~17、242页。
  • 李树茁、杨绪松、任义科、靳小怡,2007,《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职业阶层和收入:来自深圳调查的发现》,《当代经济科学》第1期,第25~33、124~125页。
  • 刘林平,2005,《外来人群体中的家庭与家族网络支持——深圳“平江村”的调查与分析》,《广东社会科学》第5期。
  • 刘林平、张春泥,2007,《农民工工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企业制度还是社会环境?——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工资的决定模型》,《社会学研究》第6期,第114~137、244页。
  • 刘梅、杨秋林,2006,《贫困农户外出就业研究——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农业经济问题》第4期,第62~66页。
  • 任锋、杜海峰,2011,《社会关系再构建、职业阶层与农民工收入》,《人口与发展》第17卷第5期,第14~23、64页。
  • 任锋、杜海峰,2012,《社会资本对受雇就业农民工职业地位获得的作用》,《西北人口》第33卷第3期,第61~65、69页。
  • 万向东,2008,《农民工非正式就业的进入条件与效果》,《管理世界》第1期,第63~74页。
  • 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项飚,1997,《“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独特方式》,《社会学研究》第1期,第58~69页。
  • 王文信、徐云,2008,《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对安徽阜阳农村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第1期,第85~90页。
  • 吴晓刚,2006,《“下海”: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转型中的自雇活动与社会分层(1978~1996)》,《社会学研究》第6期。
  • 谢勇,2009,《基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视角的农民工就业境况研究——以南京市为例》,《中国农村观察》第5期,第49~55、96页。
  • 叶静怡、周晔馨,2010,《社会资本转换与农民工收入——来自北京农民工调查的证据》,《管理世界》第10期,第34~46页。
  • 张建华、周凤秀、温湖炜,2015,《关系网络、外出就业支持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5期,第367~370页。
  • 章元、李锐、王后、陈亮,2008,《社会网络与工资水平——基于农民工样本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文汇》第6期,第73~84页。
  • 章元、陆铭,2009,《社会网络是否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管理世界》第3期,第52~61页。
  • 赵方杜,2009,《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与职业获得》,《中国青年研究》第4期,第84页。
  • 周大鸣,2000,《外来工与“二元社区”——珠江三角洲的考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107~112页。
  • Bayer,P.,S.Ross,& G.Topa.2005.“Place of Work and Place of Residence:Informal Hiring Networks and Labor Market Outcomes.” NBER Working Paper :110-119.
  • Bian,Yanjie.1997.“ 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Ties,Network Bridges 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2(3) .
  • Holzer,Harry.1987.“Informal Job Search and Black Youth Unemploy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7(3) :446-452.
  • Munshi,K.2003.“ Networks in the Modern Economy:Mexican Migrants in the U.S.Labor Marke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8(2):549-599.
  • Lin,Nan.2001.“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In Social Capital:Theory and Research ,edited by N.Lin,K.S.Cook,and R.Burt,pp.3-31.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
  • Marsden,Peter V.2001.“Interpersonal Ties,Social Capital,and Employer Staffing Practices.”In Social Capital:Theory and Research ,edited by N.Lin,K.S.Cook,and R.Burt,pp.105-125.Hawthorne,NY:Aldine de Gruyter.
  • Marsden,Peter V.& Hurlbert,Jeanne.1988.“Social Resources and Mobility Outcomes: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Social Forces :66.
  • Steinmetz,G.& Wright,E.O.1989.“The Fall and Rise of the Petty Bourgeoisie:Changing Patterns of Self-employment in the Postwar United St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

农民工就业支持网与经济地位差异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5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