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论高等教育现代化意境中“大学”的动词意蕴

摘要

在高等教育现代化意境中透视“大学”这个词语的意蕴,其动词意蕴远远大于名词意蕴,因为大学的本质不仅在于掌握真理,更在于寻找真理。如何体现“寻找真理”这一动词意蕴,主要通过大学四个层面彰显出来:在教育教学层面,体现为传道之动、授业之动与解惑之动;在科学研究层面,体现为选择知识之动、创造知识之动、储备知识之动、传承知识之动与应用知识之动;在社会服务层面,体现为输出人才之动、参与社会公益之动与培训人才之动;在文化传承层面,体现为传承人类文明之动、文化创新之动与感染社会文明氛围之动。大学“寻找真理”这一动词意蕴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现代人达到一种最高级与最现代化的运动形式,即思维运动。

作者

王飞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张楚廷:《大学是什么》,《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第3页。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3页。
  • [3]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徐辉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第10页。
  • [4]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第147、157页。
  • [5]尤塔·默沙伊恩:《大学治理与教师参与决策》,魏进平、马永良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第23页。
  • [6]朱锡庆:《知识笔记》,中信出版社,2011,第132页。
  • [7]J.H.Wannem,The idea of a University(New Haven & London:Yale Univesrity Press,1996),P.5.
  • [8]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第144页。
  • [9]罗杰·盖格:《大学与市场的悖论》,郭建如、马林霞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第1页。
  • [10]宣勇:《大学组织结构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41~43页。
  • [1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第3页。
  • [12]魏所康:《培养模式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第179页。
  • [13]杜威:《人的问题》,彭正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第27页。
  • [14]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第136页。
  • [15]塔拉·史密斯:《有道德的利己》,王旋、毛鑫译,华夏出版社,2010,第50页。
  • [16]王葎:《启蒙传统与教育现代性》,人民出版社,2014,第75页。
  • [17]约翰·达利、马克·扎纳等:《规则与潜规则:学术界的生存智慧》,卢素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51页。
  • [18]威廉·克拉克:《象牙塔的变迁:学术卡里斯玛与研究性大学的起源》,徐震宇译,商务印书馆,2013,第526、525页。
  • [19]王宏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8页。
  • [20]兰德、宾斯万格、裴可夫:《客观主义认识导论》,江怡、李广良、侯艳译,华夏出版社,2007,第121页。
  • [21]兰迪·斯通、普吕库珀:《教学不孤独》,陈峥、何倩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148页。
  • [22]韦伯:《学术与政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42页。
  • [2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第115页。
  • [24]洛克:《教育漫话》,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234、152页。
  • [25]《马列著作选读(哲学卷)》,人民出版社,1988,第159页。
  • [26]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1,第417页。
  • [27]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第29页。
  • [2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12页。
  • [29]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第189页。
  • [30]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88页。
  • [31]边芹:《被颠覆的文明:我们怎么落到了这一步》,东方出版社,2013,第110页。
  • [32]加塞特:《大学的使命》,徐小洲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第4页。
  • [33]纽曼:《大学的理想》,徐辉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第18页。
  • [3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第150页。
  • [35]梁启超、蔡元培等:《大学的精神》,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第19页。
  •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951页。
  • [37]郭湛:《人活动的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第40页。
  • [38]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商务印书馆,1986,第26页。

论高等教育现代化意境中“大学”的动词意蕴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2.8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大学的动词意蕴远远大于其名词意蕴
    1. (一)大学作为名词难以全面彰显其意蕴
    2. (二)大学是推动文明发展运动的一个样式
    3. (三)所有对大学的定义都折射了其动词意蕴
  • 二 大学在教育教学层面上的动词意蕴
    1. (一)传道之动
    2. (二)授业之动
    3. (三)解惑之动
  • 三 大学在科学研究层面上的动词意蕴
    1. (一)选择知识之动
    2. (二)创造知识之动
    3. (三)储备知识之动
    4. (四)传播知识之动
    5. (五)应用知识之动
  • 四 大学在社会服务层面上的动词意蕴
    1. (一)输出人才之动
    2. (二)参与社会公益之动
    3. (三)培训人才之动
  • 五 大学在文化传承层面上的动词意蕴
    1. (一)传承人类文明之动
    2. (二)文化创新之动
    3. (三)营造社会文明氛围之动
  • 六 大学这个动词最现代化的运动形式是思维运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