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一带一路”与侨务新思维

摘要

在中国崛起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侨务工作面临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在传统侨务的基础上发展新侨务,第一个挑战来自中国新移民不断增加,数量已超过千万,对国际政治经济、华人社会与侨务都产生很大的冲击。新移民在海外定居成为新华侨华人后,衍生的各种事务是新侨务的重点工作。新侨务并非忽略传统的华侨华人,而是要用更宏观的视野面对他们。本文以东南亚华侨华人为例分析传统华人社会的转变。东南亚华侨华人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冷战和民族国家的建立,近年又面对中国的崛起和“一带一路”倡议新局面,其华人性(Chineseness)和认同的转化,复杂微妙,所以对于传统华人社会的侨务工作要更为谨慎与弹性。商人阶层是华人社会的主流,华商网络是中西学界非常重视的课题。本文分析华商网络与新侨务的关系,并比较和借鉴“台商网络”的发展经验,提出一些新侨务看法。最后,“一带一路”提出的“五通”中的民心相通,就是公共外交的概念,公共外交为侨务开拓更大的空间,侨务公共外交是新侨务专业化与发挥协调功能的契机。

作者

任弘 ,华侨大学特聘教授,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研究方向为华文教育。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潮龙起:《侨务公共外交:内涵界定与特点辨析》,《东南亚研究》2013年第3期。
  • 程希:《从“双重国籍”的放弃看中国侨务与外交的关系》,《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3期。
  • 顾长永:《台商在东南亚台湾移民海外的第三波》,丽文文化公司出版,2001。
  • 金正昆、臧红岩:《当代中国侨务公共外交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 李安山:《华侨华人国籍问题刍议》,《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2期。
  • 李其荣:《华人新移民研究评析》,《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5期。
  • 刘国福:《中国国际移民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探索》,《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 刘宏:《中国崛起时代的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变迁与挑战》,《东南亚研究》2012年第6期。
  • 隆德新、林逢春:《侨务公共外交:理论内核、本体特征与效用函数》,《东南亚研究》2013年第5期。
  • 任贵祥:《当代与近代两次移民潮比较研究》,《史学月刊》2002年第9期。
  • 史书美:《反离散:华语语系作为文化生产的场域》,《华文文学》2011年第6期。
  • 滕海区:《印度“双重国籍”政策探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 王赓武:《单一的华人散居者?》,《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 王伟男:《侨务公共外交:理论建构的尝试》,《国际展望》2012年第5期。
  • 韦朝晖、何战:《简析东南亚台商发展现状及趋势》,《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 徐文永、谢林森:《华侨华人社团与中国侨务公共外交》,《八桂侨刊》2012年第3期。
  • 游俊豪:《移民轨迹和离散论述:新马华人族群的重层脉络》,上海三联书店,2014。
  • 曾玲:《一部研究东南亚华人的力作——读游俊豪〈移民轨迹和离散叙述:新马华人族群的重层脉络〉》,《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年第4期。
  • 曾少聪、曹善玉:《华人新移民研究》,《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6期。
  • 张秀明:《国际移民体系中的中国大陆移民——也谈新移民问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 赵可金、刘思如:《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兴起》,《东北亚论坛》2013年第5期。
  • 朱崇科:《华语语系的话语建构及其问题》,《学术研究》2010年第7期。
  • 朱崇科:《再论华语语系(文学)话语》,《扬子江评论》2014年第1期。
  • 庄国土、刘文正:《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与一体化趋势》,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 庄国土:《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世界历史》2011年第5期。

“一带一路”与侨务新思维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6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