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劳动领域的独异化

摘要

后工业经济时代,随着货品和市场的结构转型,劳动领域也发生了转型。这个进程不仅涉及劳动活动本身和机构组织方式,还涉及劳动主体的能力、愿望和要求。在所有这些层面上,都发生了劳动形式的文化产业化和独异化,脱离了工业化现代标准化的劳动结构。 过去的20年里,针对工业化逻辑的销蚀,社会学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概念表述:“非物质性劳动”这个概念是指,为物质性货品付出的劳动远远少于为通信、符号和情感等付出的劳动;“灵活的专业化”侧重研究如今的生产方式相比规模化生产有了哪些变化;“劳动的主体化”论点强调,劳动主体各种去程式化的特性意义非凡,以至于在“劳动去边界化”的过程中,工作与生活的分界线变得模糊了;“项目”这种组织形式也被多次关注。还有人分析了晚现代“自我经营的劳动者”以及“经营的自我”所处的竞争环境,指出他们相应地学会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关于后福特时代劳动形式的这些研究,在我看来都是准确的。但我想将它们综合起来并提炼其精髓,提出“劳动领域的独异化”这个提法:劳动关系在经历结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力度空前的独异性导向是其决定性特征。这一独异化进程与文化化进程遇到了一起,更准确地说,是劳动形式的文化产业化。这就是说,劳动领域越来越具有创意经济的特征,为文化性市场生产独异品,劳动力本身则变成了文化性(劳动)市场上的独异性货品。

关键词

作者

[德]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Andreas Reckwitz) ,生于1970年,是柏林洪堡大学普通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教授。他的著作《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于2017年荣获巴伐利亚图书奖,并于2018年入围莱比锡图书博览会非虚构类图书奖。2019年,他获得德国研究基金会莱布尼茨奖。
巩婕 ,德语语言文学硕士,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劳动领域的独异化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9.1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1 创意经济中的劳动与组织
    1. 文化性生产即创意性劳动
    2. 项目:异质协作
    3. 机构文化与网络
  • 2 主体自独异化与被独异化
    1. 程式化劳动之后
    2. 形象主体:能力与天资
    3. 劳动即表现
    4. 劳动的独异化技术
    5. 高端劳动的张力场:在艺术家难题与巨星经济之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