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独异化的生活:生活方式、阶级、主体形式

摘要

后工业时代独异化经济的确立,以及数字文化机器的兴起,是晚现代独异性社会的结构性支柱。前三章我们已经仔细分析了这一结构转型。本章中,我将探讨这一进程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即晚现代主体塑造生活的方式和主体被塑造的方式,以及这一点对整个社会景象的影响,就是说它如何在结构上影响社会环境和社会阶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一种看法认为,晚现代的自我与典型现代工业社会人格完全不同,这一看法引发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比如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研究自我的自反性、风险意识和拼图人生;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分析,高度现代的自我是一种项目;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提出“流动”的、以消费为导向的个人认同;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探讨晚现代生活方式,指出它总体上被灵活化了;还有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的网络主体观点。我则认为,应该重新提出晚现代生活方式的问题。与常有观点不同,我认为将晚现代生活方式的问题与这种生活方式主要的社会承载者群体分开来看是没有意义的。晚现代主体的最高形式,在社会结构上并不是空悬的,而是活动在可以清楚界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活动在一个社会文化阶级中:这就是新中产阶级。它所指的圈子,就是形式上拥有很高的文化资本,大多具备高等学历,在知识文化产业中就职的阶层。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过这个圈子。这个意义上的新中产阶级就是知识分子的圈子,是知识中产,简单地说就是知识分子阶层。

关键词

作者

[德]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Andreas Reckwitz) ,生于1970年,是柏林洪堡大学普通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教授。他的著作《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于2017年荣获巴伐利亚图书奖,并于2018年入围莱比锡图书博览会非虚构类图书奖。2019年,他获得德国研究基金会莱布尼茨奖。
巩婕 ,德语语言文学硕士,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独异化的生活:生活方式、阶级、主体形式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20.6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1 新中产的生活方式:成功地实现自我
    1. 浪漫主义与市民性:新共生体
    2. 实现自我与日常生活的赋值
    3. 策展式生活
    4. 作为资源的文化与文化世界主义
    5. 地位投资与独异品的名望
  • 2 独异化生活方式的构件
    1. 饮食
    2. 居住
    3. 旅行
    4. 身体
    5. 教育和学校
    6. 工作与生活、城市性、年轻化、去性别化、“新”自由主义
    7. 生活方式中的矛盾:永不满足的自我实现
  • 3 被文化化的不平等
    1. 底层生活方式:过一天算一天
    2. 文化去值
    3. 底层的独异性对抗策略
    4. 晚现代的阶级面相及其相互关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