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风险感知、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

摘要

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不仅关系外来人口个人梦想的实现,更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现有研究多将城市外来人口描述为由社会结构控制的被动适应者,忽略了外来人口自身主体性的影响。本文利用厦门市和深圳市的问卷调查数据,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探讨风险感知、自我效能感对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感知对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具有负向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对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风险感知的负能量的释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据此,文章提出从强化风险管理和提升自我效能感角度来建构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路径。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班杜拉(2001):《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班杜拉(2003):《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缪小春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贝克(2004):《风险社会》,汪浩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 蔡昉(2007):《中国流动人口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陈映芳(2005):“‘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社会学研究》,第3期。
  • 程名望、潘烜(2010):“就业风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公共管理学报》,第3期。
  • 崔岩(2012):“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第5期。
  • 冯晓英(2013):“香港新移民社会融入的经验与借鉴”,《人口与经济》,第3期。
  • 付桂芳(2013):“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求索》,第6期。
  • 高峰(2013):《空间理论视角的外来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 郭本禹、姜飞月(2008):《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吉登斯(1998a):《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吉登斯(1998b):《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吉登斯(2000):《第三条道路——社会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景晓芬(2013):“居住状况与城市外来人口的居留意愿研究——基于2006年全国综合调查的数据”,《湖北农业科学》,第1期。
  • 梁鸿、叶华(2009):“对外来常住人口社会融合条件与机制的思考”,《人口与发展》,第1期。
  • 李强(2002):“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李强(2011):“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融入’与‘不融入’”,《河北学刊》,第5期。
  • 李荣(2009):“马克思主体性建构的三重意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
  • 李树茁等(2008):“中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的分析”,《人口与经济》,第2期。
  • 雷开春(2011):“城市新移民社会资本的理性转换”,《社会》,第1期。
  • 刘传江、程建林(2008):“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人口研究》,第5期。
  • 刘传江、周玲(2004):“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人口研究》,第5期。
  • 刘建娥(2010):“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实证研究——基于五大城市的调查”,《人口研究》,第4期。
  • 刘建娥(2011):《中国乡-城移民的城市社会融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刘岩(2010):“风险的社会建构:过程机制与放大效应”,《天津社会科学》,第5期。
  • 陆学艺(2009):“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社会科学研究》,第4期。
  • 马凤鸣(2012):“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 倪士光、李虹(2014):“流动儿童认同整合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效能的调节作用”,《中国特殊教育》,第1期。
  • 欧盟委员会(2004):《社会融合联合报告》,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就业和社会事务司。
  • 斯洛维奇(2007):《风险的感知》,赵延东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
  • 任远、乔楠(2010):“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人口研究》,第2期。
  • 宋庆(2008):“试论我国经济转型期中的主体性建构”,《江西社会科学》,第11期。
  • 王春光(2001):“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第3期。
  • 王慧博(2012):“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入风险研究”,《社会科学辑刊》,第5期。
  • 谢晓非、徐联仓(1995):“风险认知研究概况及理论框架”,《心理学动态》,第2期。
  • 徐延辉、王高哲(2014):“就业质量对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学习与实践》,第2期。
  • 杨菊华(2009):“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人口研究》,第1期。
  • 张文宏、雷开春(2008):“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学研究》,第5期。
  • 张金荣等(2013):“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感知与建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期。
  • 赵延东、王奋宇(2002):“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 Bandura,A.(1977). 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84,191-215.
  • Bandura,A.(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on Theory. 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
  • Bandura,A.(1989). Human Agency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merican Psychologist,44(9),1175-1184.
  • Craig,T.,Michelle A.M.,Holly,M.,Lori,P.,Bridget,M.(2014). An Assessment of Change in Risk Perception and Optimistic Bias for Hurricanes Among Gulf Coast Residents. Risk Analysi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34(6):1013-1024.
  • Cláudia,S.,José Luís,A.,Elisabeth,K.(2014). The Influence of Terrorism Risk Perception on Purchase Involvement and Safety Concern of International Travellers.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30(9/10):874-903.
  • Durkheim,E.(1933).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New York:Free Press.
  • Duffy,K.(1998). The Human Dignity and Social Exclusion Project Research Opportunity and Risk:Trends of Social Exclusion in Europe. 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
  • Kasperson,R.E.,et al.(1988).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A Conceptual Framework. Risk Analysis,8(2):177-187.
  • March,J.G.,Shapira,Z.(1987). Managerial Perspectives on Risk and Risk Taking. Management Science,33(11):1404-1418.
  • Ortwin,R.,Christina,B.(2013). Perception of Technological Risk:Insights from Research and Lessons for Risk Communication 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16(3/4):293-313.
  • Park R. & E Burgess.(1924).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Priyanka,S.,Saumya,S.(2014).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vis-à-vis Consumers’ Risk Perception:A Conceptual Study of Online Shopping. IUP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3(2):40-57.
  • Schwarzweller,Harry K.(1964). Parental Family Ties and Social Integration of Rural to Urban Migran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6(4):410-416.
  • Scott,R.A.Deviance (1976). Sanctions,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 Small-Scale Societies. Social Forces,54(3):604-620.
  • Short,J.F.(1987). Social Dimensions of Risk:The Need for a Sociological Paradigm and Policy Research.American Sociologist,18(2):167-172.
  • Starr.C.(1969). Social Benefit Versus Technological Risk. Science,165(3899):1232-1238.
  • Susanne Strauβ (2008). Interrelations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Civic Engagement in Germany and Great Britain. Wiesbaden:VS 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GWV Fachverlage GmbH.
  • Suzanne,L.,Susan,A.,Des,H.(2012). Risk Perception of Women during High Risk Pregnancy:A Systematic Review. Health,Risk and Society,14(6):511-531.
  • Zhang,L.,He,G.Z,Arthur P.J.(2013). Public Perceptions of Environmental Risk in China.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16(2):195-209.

风险感知、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8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1. (一)社会融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 (二)风险感知与社会融入
    3. (三)自我效能感与社会融入
  • 二 数据来源与变量测量
    1. (一)数据来源
    2. (二)变量的测量
      1. 1.因变量:社会融入
      2. 2.自变量
      3. 3.控制变量
  • 三 研究发现
  • 四 建构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路径选择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