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汉传佛教在马来亚发展初探

摘要

1855年,福建鼓山涌泉寺住持妙莲南下马来亚筹款数次,后住持槟城广福宫。不久,妙莲辞去住持之职,并号召善庆、本忠等僧人帮助创建槟城极乐寺。其间,妙莲驻锡于宝屿仙岩,后来宝屿仙岩也归于极乐寺。极乐寺打破了马来亚本土长期无汉传佛教道场的局限。此后,鼓山一脉的汉传佛教在马来亚再跨境传播与发展。1904年,善庆创建古毛观音阁;1922年,本忠创建车水路观音寺。然而,种种事件的发生改变了后期佛寺的发展。1931年,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观音寺的发展受到影响;1948年,英殖民政府宣布紧急法令,村民迫迁,使观音阁分为新古毛观音阁及新古毛古寺,分别由俗家人管理与出家人住持,发展出具有民间信仰色彩的佛教和纯粹的佛教。因此,本文尝试以鼓山一脉,极乐寺开创时期的三位重要僧人(妙莲、善庆、本忠)跨境的佛教活动为线索,探讨汉传佛教受时代背景、华社的信仰取向及管理者等变数的影响下,在马来亚生存、奠基与发展的状况。

作者

魏明宽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汉传佛教在马来亚发展初探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2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前言
  • 一 妙莲时期:佛教跨境传播及硬体建设
    1. (一)妙莲和尚与槟城广福宫
    2. (二)妙莲和尚与槟城宝屿仙岩
    3. (三)妙莲和尚与槟城极乐寺
  • 二 善庆、本忠时期:佛教的再跨境传播及进一步发展
    1. (一)善庆和尚与雪兰莪古毛观音阁
    2. (二)本忠和尚与槟城车水路观音寺
  • 三 后善庆、本忠时期:佛教的在地化与多元化
    1. (一)后本忠时期的车水路观音寺
    2. (二)后善庆时期的新古毛观音阁与新古毛观音古寺
  • 结论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