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奋进与焦灼:中产过渡层的向上流动信念及主观社会阶层的影响

摘要

中产过渡层是处于中产阶层与下层之间的一类群体,既包括接近中产阶层的下层群体,也包括接近下层的中产群体。了解中产过渡层的社会心态,促进其稳定地向上流动,对于建设橄榄型社会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305人的问卷调查,探讨了中产过渡层个体的向上流动信念及主观社会阶层对其的预测作用,并考察了系统合理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被调查的中产过渡层个体预期未来十年中国社会实现向上流动的比例分别约为34%(低→中)、24%(中→高)和13%(低→高),表现出逐级递减的趋势;(2)中产过渡层的主观社会阶层正向预测其向上流动信念(低→中&中→高);(3)系统合理性在主观社会阶层与向上流动信念(低→中)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主观社会阶层越高,个体的系统合理性越高,从而表现出更强的向上流动信念(低→中)。

作者

成磊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研究生。
王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左世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研究生。
黄旎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云松、范晓光,2016,《阶层自我定位、收入不平等和主观流动感知(2003—2013)》,《中国社会科学》第12期,第109~126页。
  • 丁辉文、郑路、杨艳文,2017,《中产过渡层:营销服务群体进入中产的障碍与对策——特大城市G高科技园Z镇案例研究》,《江苏社会科学》第2期,第12~19页。
  • 葛天任,2017,《中产过渡阶层的矛盾心态及其原因刍议》,《江苏社会科学》第2期,第20~26页。
  • 顾辉,2015,《社会流动视角下的阶层固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流动变迁分析》,《广东社会科学》第5期,第202~213页。
  • 郭永玉、冯文倩、杨沈龙,2019,《阶层流动知觉对系统合理化的预测作用》,《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6辑。
  • 郭永玉、杨沈龙、胡小勇,2017,《理想天平与现实阶梯: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分层与公平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第2期,第117~127页。
  • 郭永玉、杨沈龙、李静、胡小勇,2015,《社会阶层心理学视角下的公平研究》,《心理科学进展》第8期,第1299~1311页。
  • 胡荣、叶丽玉,2014,《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黑龙江社会科学》第5期,第90~96页。
  • 李路路、王薇,2017,《新社会阶层: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新界面》,《河北学刊》第1期,第136~140页。
  • 李培林、张翼,2008,《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认同与社会态度》,《社会》第2期,第1~19页。
  • 李强,2015,《中国中产社会形成的三条重要渠道》,《学习与探索》第2期,第23~33页。
  • 李强,2016,《中国离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对于中产阶层发展的社会学分析》,《探索与争鸣》第8期,第4~11页。
  • 李强,2017,《中产过渡层与中产边缘层》,《江苏社会科学》第2期,第1~11页。
  • 李强、王昊,2017,《我国中产阶层的规模、结构问题与发展对策》,《社会》第3期,第163~179页。
  • 李强、徐玲,2017,《怎样界定中等收入群体?》,《北京社会科学》第7期,第4~10页。
  • 梁理文,2017,《走向共享社会:社会阶层结构与中等收入群体研究——以广东为例》,《广东社会科学》第6期,第194~201页。
  • 陆学艺,200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陆学艺,2004,《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孟天广,2012,《转型期中国公众的分配公平感:结果公平与机会公平》,《社会》第 6期,第108~134页。
  • 盛智明,2013,《社会流动与政治信任——基于CGSS 2006数据的实证研究》,《社会》第4期,第35~59页。
  • 王春光、李炜,200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主观建设和客观现实》,《江苏社会科学》第4期,第95~100页。
  • 杨沈龙、郭永玉、胡小勇、舒首立、李静,2016,《低阶层者的系统合理化水平更高吗?——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考察》,《心理学报》第11期,第1467~1478页。
  • 张翼,2011,《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趋势研究——基于全国性CGSS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3期,第65~74页。
  • 郑辉、李路路,2009,《中国城市的精英代际转化与阶层再生产》,《社会学研究》第6期,第65~86页。
  • 周浩、龙立荣,2004,《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心理科学进展》第6期,第942~950页。
  • 朱博文、许伟,2016,《我国居民社会公平感与普遍信任关系研究——基于CGSS 2013的实证分析》,《湖北社会科学》第7期,第46~53页。
  • Adler,N.E.,Epel,E.S.,Castellazzo,G.,& Ickovics,J.R.(2000).Relationship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ocial status with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ing:Preliminary data in healthy white women.19(6),586-592.
  • Cheung,F.(2016).Can income inequality be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outcomes? Hope mediates the positive inequality happiness link in rural China.7(4),320-330.
  • Day,M.V.& Fiske,S.T.(2017).Movin'on up? How perceptions of social mobility affect our willingness to defend the system. 8(3),267-274.
  • Day,L.,Hanson,K.,Maltby,J.,Proctor,C.,& Wood,A.(2010).Hope uniquely predicts objective academic achievement above intelligence,personality,and previous academic achievement.44(4) 550-553.
  • Davidai,S.& Gilovich,T.(2015).Building a more mobile America—One income quintile at a time.10(1),60-71.
  • Hayes,A.F.(2012).PROCESS:A versatile computational tool for observed variable mediation.Moderation,and Condtional Process Modeling (White paper).
  • Kay,A.C.& Jost,J.T.(2003).Complementary justice:Effects of “poor but happy” and “poor but honest” stereotype exemplars on system justification and implicit activation of the justice motive. 85(5),823-837.
  • Kay,A.C.& Jost,J.T.(2014).Theoretical integration in motivational science:System justification as one of many “autonomous motivational structures”. 37(02),146-147.
  • Kelley,S.M.C.& Kelley,C.G.E.(2008)..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 Kraus,M.W.& Keltner,D.(2013).Social class rank,essentialism,and punitive judgment.105(2),247-261.
  • Kraus,M.W.& Tan,J.J.X.(2015).Americans overestimate social class mobility.58 101-111.
  • Kraus,M.W.,Piff,P.K.,& Keltner,D.(2009).Social class,the sense of control,and social explanation.97,992-1004.
  • Kraus,M.W.,Piff,P.K.,Mendoza-Denton,R.,Rheinschmidt,M.L.,& Keltner,D.(2012).Social class,solipsism,and contextualism:How the r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or. 119(3),546.
  • Laurin,K.,Fitzsimons,G.M.,& Kay,A.C.(2011).Social disadvantage and the self-regulatory function of justice beliefs.100(1),149-171.
  • Lee,I.,Pratto,F.,& Johnson,B.T.(2011).Intergroup consensus/disagreement in su-pport of group based hierarchy:An examination of socio-structural and psycho-cultural factors.137(6),1029-1064.
  • Liu,W.M.,Ali,S.R.,Soleck,G.,Hopps,J.,Dunston,K.,& Pickett,T.(2004).Using social class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research. 51(1),3-18.
  • Oakes,J.M.& Rossi,P.H.(2003).The measurement of SES in health research:Current practice and steps toward a new approach. 56(4),769-784.
  • Shariff,A.F.,Wiwad,D.,& Aknin,L.B.(2016).Income mobility breeds tolerance for income inequality:Cross-n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11(3),373-380.
  • Singh-Manoux,A.,Adler,N.E.,& Marmot,M.G.(2003).Subjective social status:Its determinant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easures of ill-health in the whitehall ii study. 56(6),1321-1333.

奋进与焦灼:中产过渡层的向上流动信念及主观社会阶层的影响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3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引言
    1. (一)中产过渡层
    2. (二)主观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信念
    3. (三)系统合理性的中介作用
  • 二 方法
    1. (一)被试
    2. (二)研究工具
      1. 1.主观社会阶层
      2. 2.社会流动信念
      3. 3.系统合理性
      4. 4.人口学资料
  • 三 研究结果
    1.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2. (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3. (三)主观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信念的关系
    4. (四)系统合理性的中介作用
  • 四 讨论
    1. (一)研究意义
    2. (二)研究主要发现
      1. 1.中产过渡层向上社会流动信念的特点
      2. 2.中产过渡层主观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信念的关系
      3. 3.系统合理性的中介作用
    3. (三)研究实践启示
    4.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