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从“不站队主义”到“站队主义”的持续转向

摘要

本文基于一种现实主义视角,主张法国第五共和国期间的法美关系,可以以2003年导致法美陷入最严重双边危机的伊拉克战争为截止点,分割为“经典戴高乐主义”和“新戴高乐主义”两个阶段。在“经典戴高乐主义”阶段,法国实质作为修正主义国,奉行“不站队主义”,主要通过挑战和制衡美国霸权,树立和维护法国的大国地位、国家利益和身份认同,历时半个世纪左右。在“新戴高乐主义”阶段,法国实质转型为守成主义国,实质与美“站队”,通过接受和配合美国霸权,同时否定和制衡新兴国家,力求维持法国作为守成大国的影响力和力量投射能力。马克龙是这一“大西洋主义”转向的守护者和推进者。驱动法国精英阶层实现从“不站队主义”到“站队主义”范式转换的三大结构性因素是:法国对美战略性依赖的深化、欧盟对美不对称地位的深化,以及国际权力分布的去西方化。一个亲美主义的长周期似乎已经到来。

作者

戴冬梅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学术刊物《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副主编,中国欧洲学会法国研究分会副会长。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巴黎第一大学与巴黎第三大学。历史学博士、外交学硕士、法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法语教学、中国法语传播史和法国对外政策。发表《法国外语教育政策与教学体系考察》《法语的对外推广》等学术论文30余篇。
陆建平 ,法律硕士,法律翻译工作者。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从“不站队主义”到“站队主义”的持续转向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4.3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法国第五共和国时期法美关系回顾:从“不情愿的盟友”到“首要欧洲盟友”
  • 二 马克龙主政以来的法美关系: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1. 1.叙利亚问题上继续积极“站队”
    2. 2.伊朗核协议上的象征性抗争和事实“站队”
    3. 3.安全防务态势上继续“站队”
  • 三 法美关系“大西洋主义”转向的三大结构性因素
    1. (一)法国对美战略性依赖的深化
    2. (二)欧盟对美不对称地位的深化
    3. (三)国际权力分布的民主化或西方“例外主义”的除魅
  • 四 结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