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摄影人类学的困境与前景

摘要

本文以社会纪实摄影和人类学影像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摄影人类学的困境和前景,通过梳理两者在建构他者的过程中形成的互相呼应的表达范式,进而分析其背后的具有一致性的认识论的发展脉络。在主体和对象关系上,两者皆通过强化差异性来把他者进行对象化处理,都经历了从猎奇异化到系统性现场观察方法的方法论发展脉络。科学主义和形式美学成为文本的客体化建构的双重路径。在意义网络的建构上,两者均需要通过阐释学的引入,来反思、拓展“自我”与“他者”的影像联系和文化关系。

作者

熊迅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播、媒介人类学、纪录片研究。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蔡萌(2010):《改造与再造——从庄学本到蓝志贵的西藏摄影话语转换》,南京博物院。
  • [2]邓启耀(2007):《与“他者”对视——庄学本摄影和民族志肖像》,《摄影家》第8期。
  • [3]顾铮(2006):《世界摄影史》,浙江摄影出版社。
  • [4]郭力昕(2010):《再写摄影》,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5]〔日〕箭内匡(2017):《印象人类学的理论素描——民族志影像下的“科学”与“艺术”》,郭海红译,《民族艺术》第3期。
  • [6]金晶(2010):《民族的表征庄学本摄影与三十年代西部民族形象》,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7]蓝志贵、陈卫星(2008):《从视觉政治到视觉文化:关于蓝志贵的西藏摄影》,《中国摄影家》第4期。
  • [8]李媚(2005):《三十年代的目光——庄学本摄影的双重价值》,中国工人出版社。
  • [9]李文方(2004):《世界摄影史:1825~2002》,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10]李旭(2015):《哈尼纪事序言》,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 [11]罗雨(2017):《“假象”与“真象”:浅析民族志摄影作品〈北美印第安人〉的内在矛盾》,《大众文艺》第9期。
  • [12]〔法〕皮埃尔·布尔迪厄(2007):《艺术模仿自然》,浙江摄影出版社。
  • [13]阮云星(2007):《民族志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浙江社会科学》第2期。
  • [14]〔美〕苏珊·桑塔格(1999):《论摄影》,艾红华、毛建雄译,湖南美术出版社。
  • [15]王海龙(2007):《视觉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 [16]吴雯(2006):《民族志记录和边疆形象——庄学本民国时期的边疆考察和摄影》,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7]夏羿(2004):《视觉人类学与中国肖像摄影研究》,《江苏社会科学》第1期。
  • [18]于坚(2004):《从摄影说到吴家林》,云南人民出版社。
  • [19]禹夏(2015):《中国纪实摄影与平民意识的表征实践(1976—2014)》,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0]朱靖江(2011):《人类学表述危机与“深描式”影像民族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
  • [21]朱靖江(2013):《巴厘岛的人类学影像——米德与贝特森的影像民族志实验》,《世界民族》第1期。
  • [22]Chelsea Miller Goin(1997),“Malinowski's Ethnographic Photography:Image,Text and Authority,”,21.
  • [23]G.Bateson,M.Mead(1942),(New York:Academy of Sciences).

摄影人类学的困境与前景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1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