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空间特征及国际对接路径研究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承担着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及“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沿线国家的重要作用,但其要素流动面临着三种关税区及多种制度融合的障碍。本文首先基于大数据理念,构建“百度指数”分析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以体现各城市之间要素流动空间特征,发现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具有明显的地理邻近性。其次,从联系紧密度看,大湾区形成了内外两大圈层;香港对整个大湾区具有枢纽作用、“香港—深圳”和“广州—佛山”是要素汇聚的两大极核;形成了“港深—广佛”走廊,但大湾区整体呈现东重西轻格局;大湾区西岸地区还需进一步通过集聚发展,发挥对粤西地区的带动作用。最后,本文结合大湾区发展阶段判断和要素流动的可能趋势,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要建立“市场共同体”等,以实现要素与国际对接。

作者

陈世栋 ,博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网络。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空间特征及国际对接路径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3.2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引言
  • 二 基于百度指数的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空间特征
    1. (一)大湾区各城市要素流动特征
    2. (二)大湾区东西两岸及三大经济圈联系强度差异
    3. (三)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的区域整体结构
  • 三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阶段及要素流动趋势
    1. (一)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阶段
    2. (二)新的发展阶段对要素流动的新要求
  • 四 粤港澳大湾区要素便捷流动面临的问题及与国际对接路径
    1. (一)强化香港要素流动主枢纽功能
    2. (二)发挥自贸区的制度缝合作用,减少要素跨境流动制度成本
    3. (三)借助广佛、港深两大“超级城市”,建设要素汇聚枢纽
    4. (四)打造两大要素流动走廊
    5. (五)打造“自贸区—穗港、深港、珠澳—东莞、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三级要素结构体系,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共同体”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