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缠讼”与“清讼”(下)

摘要

清代后期,当事人“缠讼”、地方官府中案件积压、地方官频频“清讼”等现象并见于世。本文基于对数起“缠讼”案件的考察,指出无论主观动机为何,“缠讼”者在客观行为上通常表现为基于某一事实认知和道德观念,反复请求审判者确认事实和做出道德判断。然而,清代后期各省上级官僚机构在考核、评价下属的承审行为时,“审判者是否有效地回应了当事人的诉求”并非唯一标准,而且部分省份在评价时明显更倾向关注审结数量。承审考核行为的失衡不仅可能导致承审官片面追求结案速度,也无益于积案问题的解决。

作者

海丹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缠讼”与“清讼”(下)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5.7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三 谁是“好”的审判者?
    1. (一)各省出台承审考核规章的经过及其意图
    2. (二)承审考核的成效与局限
    3. (三)审判效率与审判质量
  • 四 结语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