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1998~2013

摘要

中国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源于创新效率的推动,而技术进步与创新效率变化趋势呈显著负相关。东部地区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远高于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这主要是由于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方面的差距较大,以及东北与东部地区在技术进步和纯创新效率方面的差距较大。在科研机构转制改革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阶段,全国及区域层面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较改革初期均略有下降,但创新效率增速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东部地区创新效率的增速远高于其他地区。在实施创新驱动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阶段,全国及区域层面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较改革初期均得到较大幅度提升。

作者

吕岩威
李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技术经济学学科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技术经济、产业经济等领域研究工作,主持参与多项国家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和宏观经济预测,包括“我国未来各阶段经济发展特征与支柱产业选择(1996~2050)”“中国能源发展战略(2000~2050)”等项目研究;参加“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京沪高速铁路工程”等国家跨世纪重大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论证。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专家,起草南水北调综合审查报告,国家京沪高速铁路评估专家组专家,代表作有《特大型投资项目的区域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中国工业绿色转型》《“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白俊红、江可申、李婧:《应用随机前沿模型评测中国区域研发创新效率》,《管理世界》2009年第10期。
  • [2]方新、柳卸林:《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及展望》,《求是》2004年第5期。
  • [3]冯根福、刘军虎、徐志霖:《中国工业部门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1期。
  • [4]冯志军、陈伟:《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研究——基于资源约束型两阶段DEA模型的新视角》,《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5期。
  • [5]冯宗宪、王青、侯晓辉:《政府投入、市场化程度与中国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 [6]官建成、何颖:《基于DEA方法的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2期。
  • [7]官建成、陈凯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 [8]桂黄宝:《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经济地理》2014年第6期。
  • [9]韩晶:《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基于SFA方法的实证分析》,《科学学研究》2010年第3期。
  • [10]李习保:《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变迁的实证分析:基于创新系统的观点》,《管理世界》2007年第12期。
  • [11]李向东、李南、白俊红等:《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分析》,《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2期。
  • [12]李振京、张林山:《“十二五”时期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6期。
  • [13]刘凤朝、潘雄锋:《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我国科技创新效率评价》,《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5期。
  • [14]刘建翠、郑世林、汪亚楠:《中国研发(R&D)资本存量估计:1978-2012》,《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2期。
  • [15]刘伟:《基于Bootstrap-Malmquist指数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分析》,《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3期。
  • [16]刘志迎、张吉坤:《高技术产业不同资本类型企业创新效率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年第3期。
  • [17]彭华涛:《科技体制改革演进过程中的科技创新规律——基于〈人民日报〉1985~2013年标题的文本分析》,《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9期。
  • [18]师萍、韩先锋、周凡磬等:《中国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特征及空间差异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1期。
  • [19]宋河发、眭纪纲:《NIS框架下科技体制改革问题、思路与任务措施研究》,《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8期。
  • [20]王俊:《我国制造业R&D资本存量的测算(1998-2005)》,《统计研究》2009年第4期。
  • [21]王康:《中国分省R&D资本存量的估算》,《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 [22]吴延兵:《用DEA方法评测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 [23]吴延兵:《R&D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 [24]谢兰云、曲永义:《我国区域R&D强度与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1期。
  • [25]余泳泽:《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价值链视角下的两阶段分析》,《经济科学》2009年第4期。
  • [26]余泳泽、刘大勇:《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提升路径研究》,《科研管理》2014年第5期。
  • [27]颜莉:《我国区域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2年第5期。
  • [28]俞立平:《企业性质与创新效率——基于国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
  • [29]岳书敬:《中国区域研发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省级区域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科研管理》2008年第5期。
  • [30]云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阶段成效与深化改革的对策建议》,《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第4期。
  • [31]张江雪、朱磊:《基于绿色增长的我国各地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 [32]张敏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 [33]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上海市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 [34]Bosworth,D. L.,“The Rate of Obsolescence of Technical Knowledge:A Note,”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26(1978).
  • [35]Caves,D.W.,Christensen,L. R.,Diewert,W. E.,“Multilateral Comparisons of Output,Input,and Productivity Using Superlative Index Numbers,” The Economic Journal 92(1982).
  • [36]Charnes,A.,Cooper,W. W.,Rhodes,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
  • [37]Färe,R.,Grosskopf,S.,Lovell,C. A. K.,“Productivity Change in Swedish Pharmacies 1980-1989:A Nonparametric Malmquist Approach,”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2).
  • [38]Färe,R.,Grosskopf,S.,Norris,M.,et al.,“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1994).
  • [39]Goldsmith,R. W.,“A Perpetual Inventory of National Wealth,” Studies in Income and Wealth(1951).
  • [40]Goto,Akira and Suzuki,Kazuyuki,“R&D Capital,Rate Return on R&D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 of R&D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1(1989).
  • [41]Griliches,Zvi,“R&D and Productivity Slowdow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0(1980).
  • [42]Klette,Tor Jakob and Griliches,Zvi,“Empirical Patterns of Firm Growth and R&D Investment:A Quality ladder Model Interpretation,” NBER Working Papers,1998.
  • [43]Malmquist,S.,“Index Numbers and Indifference Surfaces,” Trabajos de Estadísticay de Investigación Operativa 4(1953).
  • [44]Pakes,A. and Schankerman,M.,The Rate of Obsolescence of Knowledge,Research Gestation Lags and the Private Rate of Return to Research Resources in R&D,Patents and Productivit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 [45]Trajtenberg,Manuel,“The Welfare Analysis of Product Innovation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er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7(1989).

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1998~2013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9.1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引言
  • 二 文献综述
  • 三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
    1. (一)科研机构转制改革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阶段(1998~2005年)
    2. (二)实施创新驱动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阶段(2006年至今)
  • 四 研究方法
  • 五 变量与数据处理
    1. (一)基期R&D资本存量的确定
    2. (二)R&D价格指数的构建
    3. (三)折旧率的确定
  • 六 中国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及区域差异分析
    1. (一)中国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2. (二)中国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 七 科技体制改革对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区域差异分析
    1. (一)科技体制改革对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分析
    2. (二)科技体制改革对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效果的区域差异分析
  • 八 结论与政策建议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