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志愿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研究

摘要

本研究考察了志愿者的志愿动机、心理资本、志愿行为倾向性及妨碍志愿服务可持续性发展的因素,对志愿行为的心理机制与志愿服务的阻碍因素进行探索,深入研究影响志愿行为的心理因素,提出激励志愿行为产生、促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作者

李林英
吴玉芳
杨波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懋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兼理事长。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志愿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5.5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背景及意义
    1.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2. (二)核心概念与基本观点
      1. 1.核心概念
      2. 2.基本特征
    3.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 理论依据及方法
    1. (一)理论依据
      1. 1.动机功能理论
      2. 2.心理资本理论
    2. (二)研究方法
      1. 1.研究设计
      2. 2.研究对象
  • 三 研究内容及结果
    1. (一)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信息
    2. (二)志愿动机对志愿行为的影响
      1. 1.短期志愿者和长期志愿者在志愿动机上的比较
      2. 2.长期志愿者动机的基本情况
      3. 3.长期志愿者与短期志愿者和非志愿者在志愿行为倾向性上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3. (三)心理资本对志愿行为的影响
      1. 1.长期志愿者、短期志愿者与非志愿者在心理资本上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
      2. 2.心理资本与志愿行为倾向性的关系
    4. (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研究
      1. 1.志愿者参加的志愿服务效果评价
      2. 2.志愿者所在的志愿组织运营管理
      3. 3.妨碍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
      4. 4.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必须保障
      5. 5.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期间的补贴的看法
      6. 6.志愿者认为所在的志愿机构需要改进的地方
  • 四 分析与讨论
    1. (一)志愿者的个人成长动机较为明显
    2. (二)志愿者心理资本提升的需求强烈
    3. (三)志愿者的精神激励需求比较迫切
    4. (四)志愿者的基本补贴需求日益凸显
  • 五 对策建议
    1. (一)个人层面
      1. 1.相信自己,提高自我效能
      2. 2.韧性锻炼,养成坚韧品质
      3. 3.积极归因,保持乐观希望
    2. (二)组织/机构层面
      1. 1.招聘招募,线上线下相结合
      2. 2.志愿培训,重视精神与技能
      3. 3.志愿管理,标准化与信息化
      4. 4.反馈机制,及时性与双向性
    3. (三)国家/社会层面
      1. 1.完善志愿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与评价制度
      2. 2.促进志愿组织全面落实志愿者激励政策
      3. 3.探索被服务对象与志愿者的双中心模式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