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蚁族群体心理健康与婚恋行为

摘要

本研究从社会关系地位、社会经济地位、自我掌控感的视角探究蚁族青年心理健康,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蚁族青年心理健康的其他相关因素,包括社会流动信念,公平世界信念和社会融合。最后,对蚁族的婚恋行为进行了初步调研。“社会地位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北京市蚁族青年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对于幸福感,过去老家的经济地位和现在全社会的关系地位以及自我掌控感都能够显著预测幸福感,并且自我掌控感与现在全社会的关系地位的交互作用,以及自我掌控感与现在北京经济地位的交互作用能够显著预测幸福感。我们进一步分析过去老家经济地位与现在全社会关系地位对幸福感的影响,发现现在全社会关系地位在过去老家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关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过去老家经济地位通过影响现在全社会的关系地位进而影响幸福感。“幸福感随来京时间的变化趋势”在幸福感方面,组间差异显著[F(2,318)=3.55,p=0.030],来京超过6年的幸福感显著高于其他组。来京1~3年的群体幸福感中等,来京4~6年的蚁族群体幸福感最低。这表明随着在京时间的增加,蚁族的幸福感会出现短暂下降之后迅速提升。“社会流动信念、公平世界信念、社会融合、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对于幸福感,社会流动信念、社会融入和公平世界信念以及自我掌控感都能够显著预测幸福感,并且自我掌控感与公平世界信念的交互作用能够显著预测幸福感。“蚁族群体婚恋行为”研究发现:①婚恋比例,该调查群体未婚与已婚比例约为4∶1,未婚者占很大比例。②婚恋意愿,该群体期望在26~30岁结婚的比例占73.8%;期望在21~25岁结婚的比例占20.9%。这表明该群体更倾向于晚婚。③通婚圈,37.7%的蚁族群体倾向于回老家找结婚对象;期望结婚对象为老乡的比例超过52.7%。④生育意愿,研究表明,蚁族群体想要1个孩子和2个孩子的占大多数(92.5%),且想要二孩的人数显著多余想要一孩的人数。对于理想出生性别比,我们分别考察了已婚和未婚蚁族群体的状况,数据显示,两者非常近似,数值在102~106。这说明蚁族群体的理想出生性别比与国际上无人干扰条件下的人口出生性别比较为接近。

作者

马敏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心理学系讲师。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蚁族群体心理健康与婚恋行为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5.6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蚁族调查的基本情况
    1. (一)取样地点与对象
    2. (二)蚁族样本的基本情况
  • 二 蚁族心理健康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1. (一)蚁族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蚁族生活满意度提升不显著
    2. (二)不同年龄和性别蚁族心理健康的比较
    3. (三)不同受教育程度蚁族心理健康的比较
    4. (四)不同收入水平蚁族心理健康的比较
  • 三 蚁族的社会地位与心理健康的动态关系
    1. (一)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主观社会关系地位的建立
    2. (二)两类主观社会地位的比较
    3. (三)社会地位影响蚁族群体心理健康
  • 四 蚁族心理健康的其他影响因素
    1. (一)蚁族群体幸福感随来京时间先减弱后增强
    2. (二)蚁族心理健康受个人信念和社会融入影响
  • 五 蚁族群体婚恋行为
    1. (一)婚恋比例:未婚者依然占大多数
    2. (二)婚恋意愿:倾向于晚婚
    3. (三)通婚圈:通婚圈范围呈扩大趋势
    4. (四)生育意愿:倾向于二孩且实际出生性别比偏高
  • 六 结论、蚁族应对方式与建议
    1. (一)心理维度
      1. 1.采用积极归因取得心理平衡
      2. 2.采用防御机制获得心理平衡
    2. (二)行为层面
      1. 1.诉求方式合理
      2. 2.网络的压力缓解作用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