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中美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比较

摘要

本报告基于BVD-OSIRIS全球上市公司数据库对中美两国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且依据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数据,进行了整体层面、细分行业层面、不同行业类别以及重点上市公司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比较,本文发现,中美两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明显,但差距存在缩小趋势,且中国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更快;中国在食品和混凝土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高于美国,在木材等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于美国,在电子信息行业上,两国差距较小;不同类别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对比显示,两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技术差距主要体现在高技术行业并不是非高技术行业;在重点上市公司比较上,中国的食品相关行业的重点公司具有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但是电子信息行业和运输行业等均低于美国。通过对2000年、2008年、2018年中美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前50名的排名统计发现,中国上榜上市公司排名波动大,所属行业变化大;而美国上榜上市公司排名和所属行业保持稳定。

作者

许明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际产业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国际经贸规则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Levinsohn,James,Amil Petrin,“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3,70(2),317-341.
  • Olley G S,Pakes A,“The Dynamics of Productiv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Econometrica,1996,64(6):1263-1297.
  • 蔡跃洲、郭梅军:《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第52~65页。
  • 陈一博、宛晶:《创业板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第4期,第103~108页。
  • 程晨:《技术创新溢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17年第6期,第72~86页。
  • 高宿清、徐宏毅:《保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差异性分析》,《财会月刊》2018年第22期,第77~83页。
  • 何珊珊:《非房地产企业进入房地产行业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影响——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当代财经》2018年第2期,第3~14页。
  • 鲁晓东、连玉君:《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99~2007》,《经济学》(季刊)2012年第2期,第541~558页。
  • 路妍、李刚:《后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分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第94~104页。
  • 任胜钢、郑晶晶、刘东华、陈晓红:《排污权交易机制是否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5期,第5~23页。
  • 王薇、艾华:《政府补助、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第88~96页。
  • 张才明、周正卿、王烨:《我国上市软件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2期,第7~12页。
  • 郑宝红、张兆国:《企业所得税率降低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吗?——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18年第5期,第13~20页。

中美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比较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9.7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数据来源
  • 二 数据处理与指标测算方法
    1. (一)数据处理
    2.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 三 中美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
    1. (一)总体比较
    2. (二)细分行业比较
    3. (三)行业类别比较
    4. (四)重点上市公司比较
    5. (五)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前50名比较
  •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