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长江经济带内城市间联系强度与特征研究

摘要

加强城市间的网络联系是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间联系强度和特征的分析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已有研究多基于城市人口或经济规模拟合城市间联系,其结果可能将城市的基本功能算作外向联系功能。本文通过引入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城市流方法衡量了城市的外向服务功能,构建重力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内部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的外向服务能级服从Zipf规模-位序分布定律;城市间联系强度在空间上存在三大分区,在网络结构上存在四大子群;南京和南昌在城市间联系网络的中心性不突出。

作者

王丰龙
曾刚 ,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智库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曾刚工作室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二级教授、A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与区域发展模式、企业网络与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与技术扩散等。
鲜果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陈彦光:《城市化:相变与自组织临界性》,《地理研究》2004年第3期,第301~311页。
  • [2]崔大树、袁璐:《“互联网+”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组织重构——基于复杂网络结构的视角》,《财经论丛》2016年第11期,第20~28页。
  • [3]韩增林、郭建科、杨大海:《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城市流空间联系及互动策略》,《经济地理》2011年第5期,第741~747页。
  • [4]靖学青:《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强度与联系方向——基于我国27个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江汉论坛》2016年第2期,第19~24页。
  • [5]柯文前、陆玉麒、俞肇元:《基于流强度的中国城市对外服务能力时空演变特征》,《地理科学》2014年第11期,第1305~1312页。
  • [6]劳昕、沈体雁、杨洋:《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7期,第91~98页。
  • [7]李亚婷、潘少奇、苗长虹:《中原经济区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地理研究》2014年第7期,第1239~1250页。
  • [8]李桢业、金银花:《长江经济带外向型产业城市流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117~122页。
  • [9]陆大道:《二○○○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地理科学》1986年第2期,第110~118页。
  • [10]陆大道:《我国区域开发的宏观战略》,《地理学报》1987年第2期,第97~105页。
  • [11]陆大道:《建设经济带是经济发展布局的最佳选择——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地理科学》2014年第7期,第769~772页。
  • [12]马学广、李贵才:《全球流动空间中的当代世界城市网络理论研究》,《经济地理》2011年第10期,第1630~1637页。
  • [13]彭劲松:《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2014年第6期,第36~38页。
  • [14]邱风、朱勋:《长三角地区产业重复投资与协同发展研究》,《财经论丛》2007年第6期,第8~14页。
  • [15]尚勇敏、曾刚、海骏娇:《“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空间结构与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纵横》2014年第11期,第87~92页。
  • [16]孙斌栋、迪特里希·亨克尔、刘学良:《合作型的全球城市——德国城市体系研究及其对上海的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第6期,第59~64页。
  • [17]王海江、苗长虹:《我国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空间格局》,《地理研究》2009年第4期,第957~967页。
  • [18]王海江、苗长虹、刘春国:《中国中心城市的外向功能联系与时空格局》,《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第3期,第11~17页。
  • [19]王珏、陈雯、袁丰:《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及演化》,《地理研究》2014年第2期,第385~400页。
  • [20]王圣云、翟晨阳:《长江经济带城市集群网络结构与空间合作路径》,《经济地理》2015年第11期,第61~70页。
  • [21]王士君、宋飏、冯章献:《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的格局、过程及城市流强度》,《地理科学》2011年第3期,第287~294页。
  • [22]吴志强、陆天赞:《引力和网络:长三角创新城市群落的空间组织特征分析》,《城市规划学刊》2015年第2期,第31~39页。
  • [23]徐长乐、徐廷廷、孟越男:《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0期,第1633~1638页。
  • [24]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 [25]薛丽萍、欧向军、曾晨:《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分析》,《经济地理》2014年第11期,第52~57页。
  • [26]曾刚、王丰龙:《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测评研究》,《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第2期,第58~64页。
  • [27]曾刚等:《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研究:创新·合作·空间·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 [28]曾刚等:《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基础与谋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 [29]钟业喜、冯兴华、文玉钊:《长江经济带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地理科学》2016年第1期,第10~19页。
  • [30]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1期,第31~33页。
  • [31]庄德林、杨羊、陈信康:《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特征——基于上市公司组织关系视角的分析》,《城市问题》2016年第5期,第12~19页。
  • [32]邹辉、段学军:《长江经济带研究文献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0期,第1672~1682页。
  • [33]邹琳、曾刚、曹贤忠:《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特征分析》,《经济地理》2015年第6期,第1~7页。

长江经济带内城市间联系强度与特征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1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研究背景和文献回顾
  • 二 模型和数据
    1. (一)模型设定
    2. (二)数据来源
  • 三 分析结果
    1. (一)长江经济带城市流强度的特征
      1. 1.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三大城市群城市流的统计特征
      2. 2.长江经济带城市流的空间分布
      3. 3.长江经济带城市流的规模-位序关系
    2. (二)长江经济带内城市对外联系特征分析
      1. 1.长江经济带内城市间联系的空间特征
      2. 2.长江经济带内城市间联系的社会网络分析
  • 四 总结和讨论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