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回顾与展望

摘要

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更迭脉络,审视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状况,进而发现问题并提出体育社会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路径和举措。研究认为,经过70年的砥砺奋进,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在总体上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仍存在不少因素阻碍其进一步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环境的制约以及自身生长逻辑的限制。实现新时代体育社会组织更高质量的发展,必须将其置于中国现代化转型逻辑和趋势中加以考察,从政府、体育社会组织、政社合作治理三方面共同推进。

作者

韩慧
郑家鲲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生导师。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黄晓勇:《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 [2]《习近平: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人民网,http://bbs1. people.com.cn/post/1/1/2/165950390.html,2018-4-4。
  • [3]刘春:《当代中国会组发展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
  • [4]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第1~7页。
  • [5]唐文玉:《社会组织公共性的生长困境及其超越》,《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第105~110页。
  • [6]王凯珍、汪流、黄亚玲等:《全国性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研究——基于学理层面的思考》,《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9页。
  • [7]黄亚玲:《中国体育社团的发展——历史进程、使命与改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55~157页。
  • [8]戴红磊:《中国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 [9]杨桦、王凯珍、熊晓正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演进与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721~726页。
  • [10]陈静霜:《中国体育社团发展的困惑、外部成因及未来趋势》,《体育学刊》2014年第3期,第40~43页。
  • [11]周永平:《现阶段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7。
  • [12]陈鹏:《中国社会治理40年:回顾与前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第12~27页。
  • [13]陆小聪、吴永金:《体育与民情:国家与社会视角下近代中国体育进程的再思考——兼论对体育社会组织改革的反思》,《体育科学》2016年第9期,第3~9页。
  • [14]汪流、王凯珍:《我国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第8期,第23~26页。
  • [15]刘明生:《公共服务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 [16]康宗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组织管理体制的回顾与展望》,《理论导刊》2010年第8期,第4~6页。
  • [17]冯晓丽、董国珍:《从身份认同到规制、规范:我国民间体育组织评估政策变迁》,《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第47~51页。
  • [18]陈丛刊、魏文:《我国体育社会组织治理方式分析与启示》,《体育文化导刊》2018年第4期,第10~14页。
  • [19]张紧跟:《NGO的双向嵌入与自主性扩展:以南海义工联为例》,《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第86~94页。
  • [20]黄建:《民主政治视域下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4。
  • [21]葛道顺:《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从社会主体到国家意识——公民社会组织发展及其对意识形态构建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19~28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回顾与展望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4.5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
    1. (一)初生萌发期(1949~1977年):呈现行政化、单一化发展样态
      1. 1.体育社会组织的“破旧”
      2. 2.体育社会组织的“立新”
    2. (二)复苏崛起期(1978~1991年):展现游离化、分散化发展格局
      1. 1.体育社会组织的勃兴
      2. 2.体育社会组织的初步规范
    3. (三)规范管理期(1992~2003年):纳入规范化、管制化发展轨道
      1. 1.体育社会组织的改革发展
      2. 2.体育社会组织的严格管控
    4. (四)培育增能期(2004~2012年):步入稳定化、结构化发展阶段
      1. 1.全国性政策改革的有力推动
      2. 2.地方探索和试点的创新驱动
    5. (五)主体萌芽期(2013年至今):开启主体化、本质化发展征程
      1. 1.托底性资助
      2. 2.分权式改革
      3. 3.项目制治理
  • 二 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现实审思
    1. (一)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环境辨析
      1. 1.社会环境:治理语境下组织地位和作用渐显,但仍游离于正式治理网络外
      2. 2.政治环境:国家宏观“鼓励”信号明确,但微观“控制”未见削弱
      3. 3.制度环境: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制度生态制约仍然显著
    2. (二)体育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形态透视
      1. 1.组织增长提速加快,但“内卷化”效应突出
      2. 2.组织生态逐步优化,但“偏向性生长”特征显著
      3. 3.组织自主性逐步生成,但公共性依然较为缺乏
  • 三 未来走向
    1. (一)政府取向:“理念—服务—机制”整体谋划
      1. 1.理念革新:为体育社会组织成长创造广阔空间
      2. 2.服务升级:为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提供良好土壤
      3. 3.机制优化:为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攻坚保驾护航
    2. (二)体育社会组织脉向:“结构—能力—价值”全面进化
      1. 1.结构整合:着眼于形成法治与德治弥合的自治形态
      2. 2.能力发展:立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3. 3.价值追求:服务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三)合作治理路向:“善治—法治—慧治”协同推进
      1. 1.善治:构建新时代政社合作新格局,扩大体育社会组织体育治理参与
      2. 2.法治:健全合作治理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体育社会组织体育治理参与
      3. 3.慧治:加强合作治理技术方法支撑,优化体育社会组织体育治理参与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