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适应生活世界的变迁:竹叶村民的村庄空间实践

摘要

学者们已经注意到城市的迅速发展带走了农村的大量劳动力,但他们关于农村现状的研究多为消极和负面的评价,鲜少看到农民的积极性以及他们的适应能力。本文将主要关注村民在面对城市化给村庄带来影响时是如何展开行动的,以适应发生在自己生活世界里的变迁。村民围绕着竹林、庙宇、家宅展开日常生活,努力适应城市化影响下的现代农村。我们则通过他们的实践,看到竹叶村民的坚守与适应,看到现代村庄的活力所在。

作者

高月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日〕藤井明(2003):《聚落探访》,宁晶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汪亦文(1998):《浅议“村庄调整”和“空心村”迁并》,《小城镇建设》,(12):42。
  • 白美妃(2015):《古希腊空间观念中的心智结构——读韦尔南〈希腊人的神话与思想〉之“赫斯提-赫耳墨斯:论希腊人关于空间及运动的宗教表现”》,《西北民族研究》,(04):190-196。
  • 皮埃尔·布尔迪厄:(2017):《实践理论大纲》,高振华,李思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冯文勇(2007):《山区农村聚落空心化特点分析》,《农村经济》,(07):51-53。
  • 贺雪峰(2015):《论中坚农民》,《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04):1-6,131。
  • 亨利·列斐伏尔(2018):《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 概论》,叶齐茂、倪晓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解彩霞(2017):《现代化·个体化·空壳化:一个当代中国西北村庄的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郎友兴,张品,肖可扬(2017):《新乡贤与农村治理的有效性——基于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的经验》,《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33(04):16-24。
  • 李晶(2017):《乡村再建中的“乡绅”——日本东北地区乡村的田野调查经验对中国社会的启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4(02):86-93。
  • 沈费伟(2017):《传统国家乡村治理的历史脉络与运作逻辑》,《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132-140。
  • 王海兰(2005):《农村“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农村经济》,(09):21-22。
  • 夏作飞,单胜道(2002):《“空心村”空在哪里?》,《小城镇建设》,(05):66。
  • 谢丽·奥特纳(2010):《20世纪下半叶的欧美人类学理论》,《青海民族研究》,21(02):19-37。
  • 徐理响(2017):《村庄治理能人的产生:历史嬗变与时代选择》,《学习与实践》,(08):56-63。
  • 杨郁,刘彤(2018):《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民组织化与乡村治理》,《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112-117。
  • 余练(2018):《新土地精英的崛起与村级治理重构》,《思想战线》,(44):164-172。
  • 余练,陈跃(2018):《返乡创业型土地精英的兴起与基层治理互动》,《中国青年研究》,(09):37-44。
  • 张春娟(2004):《农村“空心化”问题及对策研究》,《唯实》,(4)。
  • 张领(2016):《流动的共同体:新生代农民工、村庄发展与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朱晓阳(2018):《从乡绅到中农》,《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5(01):55-74。
  • 朱晓阳,林叶(2018):《地势、生境与村民自治——基于滇池周边村落的研究实践》,《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0(01):2-7+1。
  • Descola,Philippe(2013). Beyond Nature and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日〕藤井明(2003):《聚落探访》,宁晶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汪亦文(1998):《浅议“村庄调整”和“空心村”迁并》,《小城镇建设》,(12):42。
  • 白美妃(2015):《古希腊空间观念中的心智结构——读韦尔南〈希腊人的神话与思想〉之“赫斯提-赫耳墨斯:论希腊人关于空间及运动的宗教表现”》,《西北民族研究》,(04):190-196。
  • 皮埃尔·布尔迪厄:(2017):《实践理论大纲》,高振华,李思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冯文勇(2007):《山区农村聚落空心化特点分析》,《农村经济》,(07):51-53。
  • 贺雪峰(2015):《论中坚农民》,《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04):1-6,131。
  • 亨利·列斐伏尔(2018):《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 概论》,叶齐茂、倪晓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解彩霞(2017):《现代化·个体化·空壳化:一个当代中国西北村庄的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郎友兴,张品,肖可扬(2017):《新乡贤与农村治理的有效性——基于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的经验》,《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33(04):16-24。
  • 李晶(2017):《乡村再建中的“乡绅”——日本东北地区乡村的田野调查经验对中国社会的启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4(02):86-93。
  • 沈费伟(2017):《传统国家乡村治理的历史脉络与运作逻辑》,《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132-140。
  • 王海兰(2005):《农村“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农村经济》,(09):21-22。
  • 夏作飞,单胜道(2002):《“空心村”空在哪里?》,《小城镇建设》,(05):66。
  • 谢丽·奥特纳(2010):《20世纪下半叶的欧美人类学理论》,《青海民族研究》,21(02):19-37。
  • 徐理响(2017):《村庄治理能人的产生:历史嬗变与时代选择》,《学习与实践》,(08):56-63。
  • 杨郁,刘彤(2018):《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民组织化与乡村治理》,《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112-117。
  • 余练(2018):《新土地精英的崛起与村级治理重构》,《思想战线》,(44):164-172。
  • 余练,陈跃(2018):《返乡创业型土地精英的兴起与基层治理互动》,《中国青年研究》,(09):37-44。
  • 张春娟(2004):《农村“空心化”问题及对策研究》,《唯实》,(4)。
  • 张领(2016):《流动的共同体:新生代农民工、村庄发展与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朱晓阳(2018):《从乡绅到中农》,《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5(01):55-74。
  • 朱晓阳,林叶(2018):《地势、生境与村民自治——基于滇池周边村落的研究实践》,《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0(01):2-7+1。
  • Descola,Philippe(2013). Beyond Nature and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适应生活世界的变迁:竹叶村民的村庄空间实践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3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文献回顾和研究问题
    1. (一)作为研究对象的乡村能人
    2. (二)研究问题
    3. (三)竹叶村:作为一个生活世界
  • 二 村民的日常生活实践
    1. (一)采茶、挖笋、做粑
      1. 1.采茶
      2. 2.挖笋
      3. 3.茅香粑
      4. 4.日常生活中的惯习
    2. (二)作为社交场所的灶台
  • 三 乡村能人的空间实践与村庄参与
    1. (一)空间实践
      1. 1.作为生计来源的竹林
      2. 2.挖沙
    2. (二)村庄参与
      1. 1.庙宇管理
      2. 2.村庄建设
      3. 3.修建农家乐小院与传统村落保护项目落地
  • 四 结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