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观念史研究举隅

摘要

金观涛、刘青峰所著《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定义“观念”为“人用某一个(或几个)关键词表达的思想”。所谓观念史就是观念的出现以及其意义演变过程。当然,“观念”和“观念史”本身也是一种观念,有其意义演变过程,因而可能有不同解释,此不论。这里仅以“人权”观念在中国的形成和演变为例,谈一点对观念史研究的认识。 要求实现普遍的即属于一切人的自由、平等、独立,是人权的基本内涵。或以为人权古已有之。中外古代思想文化中的确都有诸多因素可以跟人权观念接榫,例如儒家学说中的民本思想、宽恕仁爱思想,法家“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法治主张,墨家的“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佛教经典中的“仁慈博爱”和基督教《新约》里讲的“爱众人”,《圣经》名言“想要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跟《论语》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与人权所内涵的价值契合。然而,儒家讲过“诛一夫”,随后还要迎新君;主张“民本”、“礼义”、“仁爱”,但等级秩序必须维护,所谓“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贵贱不愆,所谓度也……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严复曾说过:中国历代圣贤从来不讲自由,“中国理道与西法自由最相似者,曰恕,曰絜矩。然谓之相似则可,谓之真同则大不可也”。

关键词

作者

董正华 1950年生,历史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科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现任香港珠海学院中文系暨文史研究所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理事;主要著作有《透视东亚“奇迹”》、《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走向现代的小农》,曾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东亚卷)》、《世界文明史》下卷、《现代化研究》(第1—3辑)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观念史研究举隅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2.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