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80年代”中国电影思潮态势:多元性的格局

摘要

在1979~1992年的14年间,中国电影艺术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转型。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电影艺术的整体格局较前一时期有了根本的变化,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共存的局面。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中国电影创作队伍呈现出了“三代同堂”、群星闪烁的盛况;其二,中国电影美学形态有史以来第一次展现出百花齐放、五彩纷呈的景象;其三,当代电影围绕着自身本质特性的探索形成了多样态电影共生的图景。它们均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在中国电影变迁之中,构成了80年代电影思潮层出不穷、交相辉映的多元化局面。 曾经有不少学者注意到了80年代中国电影思潮这种多元共存的特点。饶朔光、裴亚莉在《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一书中就将新时期电影思潮划分为13种之多。比如从内容主题的角度,将电影形态分为伤痕电影、改革电影、反思电影、娱乐电影、主旋律电影等;从题材风格的角度,又有女性电影、西部电影、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都市电影及乡村电影;而从代际划分,又有第四代电影和第五代电影等。在钟大丰、舒晓鸣所著的《中国电影史》及陆绍阳的《中国当代电影史》中也有类似的划分。史学家们围绕着电影创作者(“老中青”三代导演)或电影作品的题材主题(伤痕电影、反思电影等)来论述80年代电影思潮的繁荣复杂景象。应该说,这样的描述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80年代电影思潮多元化发展的历史事实。但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除了关于创作者的代际分野外,研究者从电影题材主题角度的分析,突出的是社会学倾向的色彩,且或多或少地借鉴了文学思潮研究的角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对中国电影艺术的本质把握,削弱了80年代电影研究的特色。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研究者对形成80年代电影思潮的内在动因缺乏深入的认识。实际上,寻找电影自身,发现电影自身,确立电影自身,是中国现代电影探索的基本动力所在。沿着这一主脉,中国电影艺术家们从各自的历史视野和电影创作观念展开思考,不同代际的导演留下了不同的历史答案。而围绕着电影作为艺术审美的存在,不同的电影美学思潮又展开了多向度探索,形成了写意美学思潮、纪实美学思潮和影像美学思潮与传统影戏电影多元并存的格局。8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影本体属性的完善,探索电影、娱乐电影、“主旋律”电影和文化电影各种形态共生,构成了多样并举的现代电影艺术格局。

关键词

作者

王丽娟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自1995年以来,从事影视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对当代艺术转型期的影视创作思潮有着深入的探讨。先后关注过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思潮、电视新闻平民化思潮、影视历史剧的戏说思潮、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思潮、“80年代”电影美学思潮等。先后在《电影艺术》《中国电视》《钟山》等刊物发表论文及文学作品数十篇,创作电视作品10余部,出版专著《视听语言传播艺术》等五部。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80年代”中国电影思潮态势:多元性的格局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电影导演:“三代同堂”
  • 二 电影美学:异彩纷呈
    1. 1.影戏美学
    2. 2.写意美学
    3. 3.纪实美学
    4. 4.影像美学
  • 三 电影形态:多样并举
    1. 1.探索电影
    2. 2.娱乐电影
    3. 3.政治电影
    4. 4.文化电影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