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互联网使用与劳动收入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和网络强国战略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的两大重点宏观战略。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取得巨大成就,我国贫困人口已经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降低到2018年的1.7%。目前有迹象表明,“数字技能”的严重不足将会成为脱贫人员再次返贫的重要原因。如今,中国已经拥有全球第一大互联网市场,2018年中国网民总量已经高达8.0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7.7%。从2010年到2018年,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年均增长2.6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十三五”期间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把稳定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世界银行指出,随着全球生产力增速的减缓和互联网普及范围的扩大,数字投资带来的就业和服务收益等数字红利将进一步扩大。全球各国都在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规模高速扩张。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机会和挑战,互联网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信息平台,也在重塑各行各业的经济形态和就业需求。伴随着互联网平台创造的全新商业环境,我国已经形成了依托网络平台的“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个体对于互联网的应用也从最早的社交网络走向了生活及应用网络,互联网成为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多数都市人成为“蜘蛛人”。互联网的使用不仅扩大了民众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陈云松,2013)、社会认同(王文彬、吴海琳,2014),也改变了民众的就业方式。《2016年微信年度生活报告》指出,2016年微信每天都有7亿多日活用户,同比增长35%。部分学者认为,互联网红利仅是对工业化红利的延伸和虚拟化;也有学者认为,互联网红利差异是一种基于互联网资本差异的新差异类型,是一种资本组合的结果(邱泽奇等,2016)。本章认为,互联网并非信息技术进步的一种具体形态,而是基于独立的资本类型和技术形态存在的特殊信息类型。本章主要研究互联网使用的就业增收效应,为长效减贫机制和就业优先战略提供新的协同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

作者

李飙 李飚 男,河南郑州人,管理学博士,现为郑州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主持河南省社科年度规划项目、郑州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等课题。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互联网使用与劳动收入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5.1 引言
  • 5.2 研究假设
  • 5.3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1. 5.3.1 模型设定
    2. 5.3.2 数据说明
  • 5.4 实证分析
    1. 5.4.1 基础回归结果
    2. 5.4.2 稳健性检验
    3. 5.4.3 技能异质性检验
  • 5.5 影响机制分析
  • 5.6 小结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