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摘要

20世纪90年代,随着浏览器、超文本链接和网站的出现,用户可以阅读文本,浏览小幅图像,进行基本交流。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宽带网络的普及使网络的个人声音更加响亮。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社会已经开始由“权利个体”走向“空间个体”,而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也在拉大。未来的信息技术会以什么形式出现不得而知,但是必将对就业和收入分配造成“创造性破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类整合要素、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拓展,不仅会为人类创造更高的价值和更多的财富,也会为这个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充分改善每个劳动者的就业质量。 第一,互联网规模加剧劳动力市场的技能结构失衡。根据我们的研究,无论是从互联网规模还是个体使用互联网的情况来看,互联网都呈现显著的技能偏向特征,对那些并不熟悉数字技术的低技能劳动力产生“逆向歧视”。具体来说,一方面,互联网使用人数每增加100万人,中高技能就业者的个体工资会提高6.8%,但是上网人数对低技能就业者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另一方面,互联网对中高技能就业者产生显著影响,使用互联网的中高技能就业者比不使用互联网的就业者收入提高了83.39%,远高于总体样本回归结果,可见互联网使用有一定的技能偏向属性,对于熟悉数字技术的就业者有利。然而,使用互联网对低技能就业者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作者

李飙 李飚 男,河南郑州人,管理学博士,现为郑州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主持河南省社科年度规划项目、郑州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等课题。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1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1. 8.2.1 降低数字化门槛以鼓励新就业发展
    2. 8.2.2 深挖互联网人口红利以提升就业率
    3. 8.2.3 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提升劳动力技能
    4. 8.2.4 借力互联网以搭建更好的就业信息平台
    5. 8.2.5 警惕数字鸿沟带来的生育逆向选择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1. 8.3.1 研究不足
    2. 8.3.2 研究展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