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竞争优势支撑的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

关键词

作者

郭跃文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兼职副主席,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首席研究员。主要从事党的创新理论、党史党建和广东改革开放史等研究。代表作有《国家能力支撑下的市场孵化——中国道路与广东实践》《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使命型政党塑造的有效国家》《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等。
向晓梅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二级研究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广东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海洋经济和“一带一路”等研究。代表作有《深蓝广东——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优势、挑战与战略选择》《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波特,迈克尔,2002,《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
  • 蔡昉、王德文,1999,《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经济研究》第10期。
  • 陈才兴,2008,《二战后巴西与韩国工业化发展道路比较研究》,《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五辑)》。
  • 陈峰君,2012,《世界现代化历程:南亚卷》,江苏人民出版社。
  • 陈佳贵等,2004,《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陈其林,1995,《9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经济学家》第5期。
  • 邓宏图、徐宝亮、邹洋,2018,《中国工业化的经济逻辑:从重工业优先到比较优势战略》,《经济研究》第11期。
  • 邓娜、侯少夫,2012,《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与政策演变》,《开放导报》第6期。
  • 樊纲,2009,《中国经济特区研究——昨天和明天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
  • 符正平,1999,《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兼论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启示》,《国际贸易问题》第8期。
  • 高俊光等,2007,《产业技术创新对深圳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期。
  • 高丽娜、蒋伏心,2018,《阶段特征、比较优势演化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经济学家》第2期。
  • 格申克龙,亚历山大,2009,《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商务印书馆。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20,《充分发挥“超大规模性”优势,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从“超大”到“超强”的转变》,《管理世界》第1期。
  • 黑格尔,G.W.F.,1956,《历史哲学》,三联书店。
  • 洪银兴,1997,《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经济研究》第6期。
  • 洪银兴,2016,《准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中国工业经济》第6期。
  • 黄群慧,2018,《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产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经济》第9期。
  • 黄群慧,2020,《“十四五”时期深化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大挑战与战略选择》,《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 黄先海、王煌、刘堃,2019,《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外贸战略重构——基于要素跨国自由流动视角》,《社会科学战线》第12期。
  • 霍利斯·钱纳里等,1988,《发展的型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
  • 霍利斯·钱纳里等,1995,《发展的型式: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 江小涓,2019,《新中国对外开放70年:赋能增长与改革》,《管理世界》第12期。
  • 江小涓,2020,《对外开放:争议问题再讨论与未来展望》,《经济研究参考》第1期。
  • 姜正军,2013,《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财经大学。
  • 金明善,1998,《战后日本产业政策》,航空工业出版社。
  • 乐正、黄发玉,2010,《深圳之路》,人民出版社。
  • 李怡、罗勇,2006,《韩国工业化历程及其启示》,《韩国研究论丛》第10期。
  • 李哲,2018,《深圳营造创新生态的经验与启示》,《科技中国》第5期。
  •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对赶超战略的反思》,《战略与管理》第6期。
  •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9,《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
  • 林毅夫、李永军,2003,《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管理世界》第7期。
  • 罗斯托,W.W.,1962,《经济成长的阶段》,商务印书馆。
  • 毛克疾,2019,《“印度制造”的双重困境——印度工业化的曲折道路》,《文化纵横》第3期。
  • 明晓东,2003,《新加坡工业化过程及其启示》,《宏观经济管理》第12期。
  • 欧阳峣、生延超、易先忠,2012,《大国经济发展的典型化特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5期。
  • 欧阳峣等,2014,《大国经济发展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乔晓楠、何自力,2016,《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经济学动态》第9期。
  • 芮明杰,2006,《产业竞争力的“新钻石模型”》,《社会科学》第4期。
  • 苏东斌,2009,《中国经济特区的三大历史性贡献》,《中国经济特区研究》第1期。
  • 苏东斌、钟若愚,2010,《中国经济特区导论》,商务印书馆。
  • 苏振兴,2005,《智利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载《苏振兴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
  • 孙大权,2012,《赶超战略与平衡发展——翁文灏与马寅初两种工业化道路的比较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 谭崇台,2008,《发达国家发展初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 陶一桃、鲁志国,2017,《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王宏淼、张平,2019,《从工业化赶超到高质量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理论研究70年》,《经济纵横》第9期。
  • 魏后凯、王颂吉,2019,《中国“过度去工业化”现象剖析与理论反思》,《中国工业经济》第1期。
  • 魏龙、王磊,2017,《全球价值链体系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6期。
  • 翁文灏,2009,《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
  • 吴杨伟、李晓丹,2020,《论贸易优势理论的当代发展》,《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第2期。
  • 吴杨伟、王胜,2017,《中国贸易优势培育与重释》,《经济学家》第5期。
  • 武力,2005,《中国工业化路径转换的历史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第4期。
  • 武义青、高钟庭等,2001,《中国区域工业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 向晓梅、胡晓珍、吴伟萍,2017,《广东经济与产业发展:演进特征与趋势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
  • 依沙贝等,1983,《近百年美国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张吉国、周娟、田野青,2007,《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商业研究》第7期。
  • 张思平,2018a,《深圳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上)》,《特区经济》第6期。
  • 张思平,2018b,《深圳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下)》,《特区经济》第7期。
  • 张文木,2005,《印度国家发展及其潜力评估》,《大国》第2期。
  • 张跃、王图展、刘莉,2018,《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制造业转移》,《当代经济科学》第6期。
  • 赵建,2019,《中国的“工业化革命”历史回顾、演进动力与微观案例》,《经济研究参考》第3期。
  • 赵子乐、林建浩,2019,《海洋文化与企业创新——基于东南沿海三大商帮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2期。
  • 郑乐凯、王思语,2017,《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变化分析——基于贸易增加值前向分解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2期。
  • 郑宇,2019,《全球化、工业化与经济追赶》,《世界经济与政治》第11期。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18,《2018中国工业发展报告——改革开放4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20,《“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第2期。
  • 钟坚,2018a,《历史性跨越(上)——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回顾与思考》,《特区实践与理论》第4期。
  • 钟坚,2018b,《历史性跨越(下)——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回顾与思考》,《特区实践与理论》第6期。
  • 周鹏、余珊萍、韩剑,2010,《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升级间相关性的研究》,《上海经济研究》第9期。
  • 周蓉,2006,《日本新型工业化对中国的启示》,《法制与社会》第10期。
  • 朱富强,2020,《产业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变:基于新结构经济学拓展的战略模式》,《社会科学研究》第1期。
  • 邹统钎,2001,《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国际贸易格局决定因素的大转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0期。
  • Dunning,J. H. 1993. “Internationalizing Porter’s Diamond.”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33:7-15.
  • Hirschman,A. 1958.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 Kim,D.,B. W. Marion. 1997. “Domestic Market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in Global Markets: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U.S. Foo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2:335-354.
  • Kuznets,S. 2016. Modern Economic Growth:Rate,Structure,and Spread.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 Maddison,A. 1980.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Advanced Countries.” in Leveson,I.,and W. Wheeler,eds. Western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Croom Helm.
  • Rosenstein-Rodan,P.N. 1943. “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 Economic Journal 53:202-211.

竞争优势支撑的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35.7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第一节 工业化深化理论
    1. 一 工业化深化的理论内涵
    2. 二 工业化深化的外延
    3. 三 工业化深化的路径
      1. (一)基于内部循环累积的封闭路径
      2. (二)基于竞争优势支撑的开放路径
  • 第二节 竞争优势支撑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的内在机理
    1. 一 中国经济特区竞争优势的构成要素
      1. (一)生产要素
      2. (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3. (三)产业和创新体系
      4. (四)特区的创新文化
    2. 二 特区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四因素的耦合效应
      1. (一)持续提升资源禀赋
      2. (二)领先全球的超大规模经济
      3. (三)“干中学”建立技术专长
      4. (四)开放与创新的特区文化
    3. 三 特区竞争优势支撑工业化深化的路径
      1. (一)工业化初期:发挥比较优势
      2. (二)工业化中期:培育竞争优势
      3. (三)工业化后期:深化竞争优势
  • 第三节 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实践
    1. 一 工业化深化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1. (一)德国:以科技进步为核心建立竞争优势的工业化深化模式
      2. (二)日本:以产业政策为手段培育竞争优势的工业化深化模式
      3. (三)韩国:以模仿到创新为路径建立竞争优势的工业化深化模式
      4. (四)新加坡:以建设国际枢纽城市发展竞争优势的工业化深化模式
      5. (五)印度:比较优势未被充分激发,工业化进程缓慢
      6. (六)巴西:未能及时建立竞争优势,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2. 二 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的历史进程
      1. (一)工业化初期(1980~1992年)——利用要素成本优势切入国际产业链制造环节,成功实现工业化起步
      2. (二)工业化中期(1993~2012年)——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从加工贸易向高技术产业的转变,成功跨越比较优势陷阱
      3. (三)工业化后期(2013年至今)——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推动产业跃向全球创新链顶端,成功实现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
    3. 三 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的重点领域
      1. (一)贸易优化
      2. (二)产业升级
      3. (三)创新驱动
      4. (四)金融深化
      5. (五)城市化升级
      6. (六)海洋空间拓展
    4. 四 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的经验总结
      1. (一)坚持对外开放,从渐进有序的开放中吸引和整合全球资源,实现高端要素聚集,成为全球生产供应链的重要空间载体
      2. (二)坚持以实体经济为主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纵向深度延伸与横向融合发展的完备产业链条,为工业化深化构筑了牢固的产业基础
      3. (三)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由企业、产业、研发机构等构成全过程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跨界融合,走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4. (四)坚持文化引领,全要素创新系统为特区提供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并与政府及社会组织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形成独特的特区创新文化
      5. (五)坚持工业化辐射带动城市化,从出口加工区到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努力走向全球标杆城市,率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