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走向世界前沿的产业升级

关键词

作者

郭跃文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兼职副主席,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首席研究员。主要从事党的创新理论、党史党建和广东改革开放史等研究。代表作有《国家能力支撑下的市场孵化——中国道路与广东实践》《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使命型政党塑造的有效国家》《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等。
向晓梅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二级研究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广东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海洋经济和“一带一路”等研究。代表作有《深蓝广东——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优势、挑战与战略选择》《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白积洋,2019,《“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40年》,《深圳社会科学》第5期。
  • 波特,迈克尔,2002,《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
  • 邓向荣、曹红,2016,《产业升级路径选择:遵循抑或偏离比较优势——基于产品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第2期。
  • 董小君,2018,《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合理逻辑》,经济管理出版社。
  • 段亚兵,2012,《深圳财富传奇:占领华强北》,人民出版社。
  • 付莹,2014,《论深圳土地租赁制度的突破性贡献和土地资源短缺时期的创新实践》,《特区经济》第4期。
  • 付莹,2018,《深圳城市化转地政策对新型城镇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启示》,《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
  • 顾乃华、唐荣,2017,《构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协同发展产业体系》,《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2期。
  • 郭荣俊,2001,《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再上新台阶》,《人民日报(海外版)》8月31日。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对外开放课题组,2018,《中国对外开放40年》,人民出版社。
  • 韩雪,2019,《改革开放40年深圳特区功能定位发展概述》,《现代管理科学》第4期。
  • 胡彩梅、郭万达,2015,《深圳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分析与借鉴》,《开放导报》第5期。
  • 黄先海、王煌、刘堃,2019,《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外贸战略重构——基于要素跨国自由流动视角》,《社会科学战线》第12期。
  • 李刚、廖建辉、向奕霓,2011,《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与路径——中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过高了吗?》,《中国工业经济》第10期。
  • 李嘉图,大卫,2014,《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三联书店。
  • 李健,2010,《如何增加本土分销商的利润空间》,《电子产品世界》第6期。
  • 李健,2011,《分销商的定位与责任》,《电子产品世界》第3期。
  • 李江、贺传皎,2006,《深圳工业空间集聚的动力机制分析》,《珠江经济》第12期。
  • 李宇嘉,2015,《土地财政向税收财政转型的“深圳样本”》,《上海证券报》5月29日。
  • 梁桂全、向晓梅,2010,《现代产业科学发展领导读本》,广东经济出版社。
  • 林学军,2018,《基于全球创新链与全球价值链双重螺旋模型的产业升级研究——以华为公司为例》,《国际商务研究》第5期。
  • 林毅夫、付才辉、陈曦,2018,《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新结构经济学方法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 林毅夫、张军、王勇、寇宗来,2018,《产业政策总结、反思与展望》,北京大学出版社。
  • 隆国强,2017,《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对外开放40年》,广东经济出版社。
  • 鲁瑞清,2007,《解读中关村一号IT卖场的秘密》,经济日报出版社。
  • 马海燕、刘林青,2018,《产品密度、模仿同构与产业升级——基于产品空间视角》,《国际贸易问题》第8期。
  • 深圳博物馆,1999,《深圳特区史》,人民出版社。
  •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19,《深圳市工业互联网发展白皮书(2019)》,https://www.sohu.com/a/324398435_161795。
  • 斯培森,2018,《我们深圳四十年》,江苏人民出版社。
  • 陶锋,2017,《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空间演进与转型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 陶一桃、鲁志国,2008,《中国经济特区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陶一桃、王保卫,2018,《深圳经济特区年谱(1978-2018)》(上、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汪晖、陶然,2013,《中国土地制度改革:难点、突破与政策组合》,商务印书馆。
  • 王海荣,2020,《2.6万亿元!高新产业大跨越》,《深圳商报》6月17日。
  • 王晶晶、吴传清,2019,《产业融合发展是构建深圳现代产业体系关键》,《中国经济时报》8月26日。
  • 王泽填、戚晓曜、毛蕴诗,2019,《深圳市宝安区企业转型升级典型案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 魏达志,2006,《深圳经济特区创建头十年的重大改革》,《特区实践与理论》第4期。
  • 魏达志,2019,《粤港澳大湾区增强核心引擎功能的深圳路径》,《深圳社会科学》第4期。
  • 向晓梅、吴伟萍,2018,《改革开放40年持续性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与路径——广东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南方经济》第7期。
  • 徐孝新、李颢,2019,《生产能力禀赋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基于产品应用理论的视角》,《当代财经》第2期。
  • 许鲁光、蓝华,2018,《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探索、问题与发展对策》,载陈少兵主编《深圳经济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许永军、刘伟,2017,《蛇口梦开始的地方——致敬改革开放40年》,人民日报出版社。
  • 薛凤旋,2000,《都会经济区:香港与广东共同发展的基础》,《经济地理》第1期。
  • 薛凤旋、阳春,1997,《香港-深圳跨境城市经济区之形成》,《地理学报》第1期。
  • 于珺,2013,《深圳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开放导报》第2期。
  • 曾智华,2016,《经济特区的全球经验:聚焦中国和非洲》,《国际经济评论》第5期。
  • 张军,2019,《深圳奇迹》,东方出版社。
  •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2004,《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第10期。
  • 张其仔、李颢,2013,《中国产业升级机会的甄别》,《中国工业经济》第5期。
  • 张亭、刘林青,2016,《中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比较——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分析》,《经济管理》第8期。
  • 张跃、王图展、刘莉,2018,《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制造业转移》,《当代经济科学》第6期。
  •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特区经济理论研究班,1987,《深圳特区经济的调查与研究》,求实出版社。
  • 朱富强,2020,《产业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变:基于新结构经济学拓展的战略模式》,《社会科学研究》第1期。
  • Davis,D.R. and J.I. Dingel. 2020.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it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23:103-291.
  • Gupta,S.D. 2015.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An Economics Perspective and A Synthesis.” Athens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1:9-22.
  • Humphrey,J.,and H. Schmitz. 2002. “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 Regional Studies 36:1017-1027.
  • Kaplinsky,R. 2000. “Globalisation and Unequalisation: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Value Chain Analysi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7:117-146.
  • Meijers,E. J.,M. J.Burger,and M. M. Hoogerbrugge. 2016. “Borrowing Size in Networks of Cities:City Size,Network Connectivity and Metropolitan Functions in Europe.”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1:181-198.
  • Porter,M. 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73-93.

走向世界前沿的产业升级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31.3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第一节 工业化进程中的优势转化与持续性产业升级
    1. 一 产业转型升级与竞争优势
      1. (一)工业化进程中产业转型升级的演进规律
      2. (二)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持续性产业升级的关系
    2. 二 中国经济特区产业竞争优势转化的动力机制
      1. (一)中国经济特区产业竞争优势的驱动因素
      2. (二)优势转换机制:中国经济特区产业升级的机理
    3. 三 工业化深化下中国经济特区持续性产业升级的一般路径
      1. (一)动力转型:从模仿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 (二)价值链转型:从低附加值加工组装环节转向高附加值生产、流通环节
      3. (三)模式转型:从全球价值链升级转向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的联动升级
      4. (四)生态转型:从价值链转向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创新生态链
      5. (五)战略转型:从产业政策转向产业环境
  • 第二节 中国经济特区产业升级的路径分化
    1. 一 禀赋结构差异:开放式产业链下的“全球—地方”关系
    2. 二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比较:工业化深化进程中的路径突破和路径遵循
      1. (一)起步于相似的禀赋与承担相同使命
      2. (二)特区产业分化:起步于相似的比较优势,分化于差异化的工业化路径
      3. (三)动力差异:经济特区制度与本地产业惯例协同演化过程的匹配性
  • 第三节 深圳经济特区持续性产业升级的历程与动力演变
    1. 一 寻找比较优势阶段(1980~1992年):从低成本要素驱动的加工贸易起步
      1. (一)利用低端要素比较优势,发展轻型及外向型加工贸易工业
      2. (二)初步整合外部资源:外生要素黏附于本地禀赋结构
    2. 二 优化比较优势阶段(1993~2000年):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工业化深化
      1. (一)传统外向型产业的扩大化
      2. (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路径
      3. (三)从传统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升级
    3. 三 培育竞争优势阶段(2001~2012年):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1. (一)传统优势要素边际效用递减
      2. (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交替驱动
      3. (三)内生创新缩短产业认知距离,制造业与服务业出现融合趋势
    4. 四 提升竞争优势阶段(2013年至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共推高质量发展
      1. (一)形成独具活力的产业创新动力
      2. (二)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引擎
      3. (三)产业间技术关联进一步强化,数字要素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5. 五 深圳特区产业升级动力演化的实证分析
      1. (一)模型构建
      2. (二)数据说明
      3.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 第四节 深圳经济特区的优势演化与产业发展模式转换
    1. 一 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产业模式及要素需求
      1. (一)地区主导产业演化的一般模式
      2. (二)不同产业对发展环境的需求
    2. 二 如何寻找起步优势:外生驱动下以低端要素嵌入全球产业链低端环节
      1. (一)起步模式:“内附—外嵌”式低端出口加工贸易
      2. (二)试错型产业政策:放权探索与赋权激励
      3. (三)典型案例:蛇口工业区+深港“前店后厂”
    3. 三 如何活化比较优势:借助外生动力衍生本地优势,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1. (一)补链模式:电子信息制造+商贸流通
      2. (二)要素保障型产业政策:构建要素市场+税费优惠
      3. (三)典型案例:华强北对于电子信息制造和贸易产业链的衍生及孕育
    4. 四 如何培育竞争优势:内生驱动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崛起
      1. (一)集群模式:本地产业簇群化+近域溢出下的产业链整合
      2. (二)创新保障型产业政策:配套综合改革+区域创新体系
      3. (三)典型案例: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区域性开放型产业创新链
    5. 五 如何深化竞争优势:通过知识融合哺育国际前沿的新业态
      1. (一)融合模式:通过产业融合探索前沿领域
      2. (二)前沿探索型产业政策:前沿领域的基础创新+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
      3. (三)典型案例: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探索国际产业前沿
  • 第五节 工业化未来路向:走向全球产业前沿
    1. 一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提升产业自主创新策源力
      1. (一)发挥产学研融合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2. (二)加快重大创新载体建设,着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3. (三)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加速创新要素集聚
      4. (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新技术场景化应用
    2. 二 以开放合作为导向,开拓区域产业发展新空间
      1. (一)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 (二)推动区域产业合作,优化产业链空间布局
      3. (三)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4. (四)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
    3. 三 以产业融合为抓手,推动工业化不断深化
      1. (一)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经济布局
      2. (二)推动新兴技术融合制造业,加快制造业“四链重构”
      3. (三)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服务功能升级
    4. 四 优化要素资源保障,增强现代产业发展协同力
      1. (一)塑造金融优势,赋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2. (二)强化人才支撑,打造全球人才集聚高地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