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未成年人互联网社会交往中的自我表达

摘要

本文基于2020年“第十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通过对未成年人互联网上社会交往、自我表达的方式、内容、频率进行分析发现:微信已成为未成年人使用频率最多的社交软件,兴趣爱好是未成年人最常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信息,未成年人网络社交对象以认识的人为主。未成年人在互联网上的自我表达,具有“围观型”、谨慎消极的特征,且倾向于对生活中的烦恼“自我消化”。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社会交往中的自我表达,应警惕游戏沉迷、泄露隐私、言论偏激等表现,需要国家、学校、家庭等从多方面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

作者

李永健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社会学、传播心理学、传媒与青少年。
杨苏丽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未成年人互联网社会交往中的自我表达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9.0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前言
  • 二 基本状况与主要特征
    1. (一)微信超越QQ成为未成年人最常使用的社交软件
    2. (二)社会交往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特征
      1. 1.最常发布的信息是个人兴趣爱好
      2. 2.主要对象是“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
      3. 3.“网络好友”与“现实好友”分界清晰,对待网络社会交往更加包容
    3. (三)自我表达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特征
      1. 1.“围观型”自我表达特征明显
      2. 2.通过网络行动进行自我表达的态度消极谨慎
      3. 3.“自我消化”是消解生活烦恼的主要方式
  • 三 问题和潜在风险分析
    1. (一)警惕网络交往中的游戏危害
    2. (二)防止网络社交泄露隐私,过度网络交往影响学习
    3. (三)警惕网络偏激言论、行为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
  • 四 对策及建议
    1. (一)正视未成年人网络社交和自我表达
      1. 1.增强社会责任感
      2. 2.缩小社交“鸿沟”
      3. 3.未成年人生活成长的“补充”“窗口”
    2. (二)网络不能替代家庭陪伴与沟通
    3. (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网络社交和自我表达要把握好“度”
    4. (四)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规制仍需完善
    5. (五)加强未成年人自我管理训练,引导未成年人自觉、正确使用网络
    6. (六)鼓励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相关研究的持续开展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