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洞庭湖地区农业大县的全域乡村振兴之路

摘要

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产业兴旺的核心是农业振兴。农业大县华容在乡村振兴总目标的引领下,通过“品牌+”“园区+”“企业+”“水稻+”“特色小镇+”“全域+”“党建+”等多种模式创新,开创了全域乡村振兴的新局面。并提出了加快农业大县工业化、着力人口大县城镇化、促进支持政策系统化、突出农民地位主体化、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化、实现区域规划一体化等走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

作者

陈文胜 ,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农办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三农”工作专家组组长,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省重大决策咨询智囊团专家,《中国乡村发现》主编,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湖南省“五个一批”人才,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三农”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主持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15项,其他项目28项。出版专著7部、合著7部、编著60余部;在《求是》《政治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发表论文10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20余篇;研究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11人次、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70余人次,15项成果进入湖南省委省政府决策。研究成果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代表作《论大国农业转型》《论中国乡村变迁》均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论大国农业转型》被翻译为英文和阿拉伯文,《大国小村》被翻译为哈萨克文正式出版。
杨畅 ,博士,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姚选民 ,博士,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
谢晓军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关系。
谢振华 ,博士,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人民日报》2018年2月5日第1版。
  • 3.陈锡文:《充分发挥乡村功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中国乡村发现》2019年第1期。
  • 4.韩长赋:《积极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农业工程技术》2018年第3期。
  • 5.韩长赋:《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中国人大》2019年第7期。
  • 6.陈文胜、王文强、陆福兴:《湖南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 7.刘铁健:《推进华容芥菜百亿产业建设 打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样本》,《农产品市场周刊》2018年第9期。
  • 8.陈文胜:《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在动力》,《人民日报》2019年5月13日第9版。
  • 9.陈文胜:《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人民日报》2019年9月10日第5版。
  • 10.陈文胜:《释放改革红利 推进农业现代化》,《经济日报》2019年1月16日第12版。
  • 11.陈文胜:《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12期。
  • 12.陈文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2日第7版。
  • 13.陈文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转型》,《求是》2017年第3期。
  • 14.陈文胜:《补齐“三农”短板决胜全面小康》,《新湘评论》2020年第6期。
  • 15.陈文胜:《坚持以战略思维谋划推进乡村振兴》,《群众》2019年第7期。
  • 16.陈文胜:《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何以实现》,《中国乡村发现》2018年第5期。
  • 17.王文强:《论增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力量》,《农村经济》2017年第4期。
  • 18.瞿理铜:《效率与公平框架下的宅基地管理制度创新》,《农村经济》2015年第11期。

洞庭湖地区农业大县的全域乡村振兴之路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总目标引领,开创全域乡村振兴新局面
    1. (一)以发展现代精细农业为取向,推动农业强
      1. 1.以实施农业利税倍增计划为抓手,实现农业高质发展
      2. 2.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实现农业融合发展
      3. 3.以提高现代化装备水平为关键,实现农业高效发展
    2. (二)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抓手,实现乡村美
      1. 1.创新环境治理模式,让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有序
      2. 2.推进生态优化工程,让宜居家园变亮变净变美
      3. 3.强化农村污染防治,让乡村环境天蓝地绿水清
    3. (三)以乡村治陋树新为“先手棋”,促进风气好
      1. 1.出台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狠刹不良人情之风
      2. 2.加强乡村自治协会建设,激发村民自治活力
      3. 3.盘活乡村文化资源,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4. (四)以实现社会多元联动为途径,推进治理优
      1. 1.建强基层党组织堡垒,强化乡村治理领导作用
      2. 2.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法治水平
      3. 3.凝聚乡贤能人力量,构建农村德治体系
    5. (五)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为突破口,加快农民富
      1. 1.构建政策保障机制,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2. 2.激活农业发展活力,增加农民经营与就业收入
      3. 3.深化农地改革,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
  • 二 多模式创新,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
    1. (一)创新“品牌+”模式,推动农业发展“一县多特”
      1. 1.以“品牌+地标”为特色,做大做强“华容系列”地标品牌
      2. 2.以“品牌+技术”为支撑,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3. 3.以“品牌+监管”为关键,着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全方位保障
    2. (二)创新“园区+”模式,加快农业集聚化规模化
      1. 1.“园区+基地”,提高集聚化规模化水平
      2. 2.“园区+品牌”,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 3.“园区+龙头”,强化特色农产品辐射带动作用
    3. (三)创新“企业+”模式,促进农村产业“接二连三”
      1. 1.创新“企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2. 2.推进“企业+”的农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3. 3.激活“企业+”的工商资本发展农业活力
    4. (四)创新“水稻+”模式,形成多业态特色发展
      1. 1.培育产业经营联合体
      2. 2.创新技术与服务支持方式
      3. 3.走品牌化和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5. (五)创新“特色小镇+”模式,实现产镇融合发展
      1. 1.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促进产镇互动发展
      2. 2.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产镇协调发展
      3. 3.以基地建设为重点,推动产镇融合发展
    6. (六)创新“全域+”模式,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
      1. 1.统筹规划农业生产空间
      2. 2.合理布局农民生活空间
      3. 3.严格保护乡村生态空间
    7. (七)创新“党建+”模式,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1. 1.以“党建+业务”抓好党建工作与重点工作深度融合
      2. 2.以“互联网+党建”开启乡村治理新模式
      3. 3.以“党小组+”激发乡村活力
  • 三 全方位改革,走向城乡融合发展新方位
    1. (一)加快农业大县工业化,催生“以工带农”新趋向
      1. 1.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 2.围绕农业发展加工业,不断提高农业品牌价值
      3. 3.立足工农互补,构建惠农强农长效机制
    2. (二)着力人口大县城镇化,树立城乡融合发展新目标
      1. 1.发挥城乡融合发展对县域的战略引领作用
      2. 2.着力县城与村镇衔接的城乡融合作用
      3. 3.突出城乡资源要素流动的优化配置作用
    3. (三)促进支持政策系统化,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新方针
      1. 1.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原则优化县域产业布局
      2. 2.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原则整合县级农财资金
      3. 3.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原则重构惠农政策体系
    4. (四)突出农民地位主体化,激发乡村振兴内生新动能
      1. 1.公共服务要满足农民最迫切的需要
      2. 2.公共决策要满足农民最广泛的参与
      3. 3.公共权力要满足对农民最根本的尊重
    5. (五)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化,提升乡村区域发展竞争新力量
      1. 1.深入系统挖掘地域特色文化
      2. 2.精心培育地域文化品牌
      3. 3.加强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6. (六)实现区域规划一体化,建立乡村可持续发展新机制
      1. 1.乡村区域规划应与“一带一区”定位相统一
      2. 2.乡村区域规划应原则性与差异性相统一
      3. 3.乡村区域规划应着力实现“多规合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