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北京城乡接合部地区流动人口居住和就业特点及其影响

摘要

居住和就业是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主要方面,聚居区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关系特点对其生存、发展,以及对首都城市治理具有重要影响。本报告着重探究聚居村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基本特征、社会空间关系特点、职—住平衡视角下聚居村形态类型划分及其形成机制、城市影响等。研究发现城乡接合部地区流动人口大多数是务工或经商的就业者,家庭化、长期化聚居,多租赁房屋、与当地村(社区)人口混合居住。在居住—就业空间关系方面,大多数就业者职—住均衡,就业居住自足性较好。从社区层面分析,可以将聚居村划分为职—住一体型、职—住接近型、职—住分离型和混合型四类,数据表明,相当数量的就业人口居住在职—住分离型聚居村中。基于典型类型村的个案研究,本报告提出职—住分离型聚居村形成的推拉机制,并进一步研究了职—住分离影响下,流动人口聚居村存在独特的若干治理难题。为此,报告最后建议,针对职—住分离型聚居村,重新审视城乡接合部地区聚居村治理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积极打造适应流动人口作息的服务管理方法,实施合作式治理模式、构建包容性社区交往体系,使城乡接合部地区的社区建设与治理转型充分面向未来发展。

作者

王雪梅 ,博士,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流动人口。
王凤祥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学。
Wang Xuemei
Wang Fengxiang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李铁柱、王孟霞:《城市就业居住空间的平衡测度及优化》,《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2013。
  • 刘保奎、冯长春:《大城市外来农民工通勤与职住关系研究——基于北京的问卷调查》,《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第4期。
  • 马光远:《中国已经告别住房短缺时代》,《金融经济》2017年第15期。
  • 马伟霞:《武汉市外来人口就业—居住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3。
  • 孟晓晨、吴静、沈凡卜:《职住平衡的研究回顾及观点综述》,《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
  • 任远:《关于特大城市人口综合调控问题的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 徐卞融、吴晓:《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分离量化》,《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第5期。

北京城乡接合部地区流动人口居住和就业特点及其影响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1.8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基本特征
    1. (一)形成大量聚居村(社区),与当地人混合居住并规模倒挂
    2. (二)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大多与家庭成员共同居住在村内
    3. (三)大多数租住村(社区)内农民(居民)私房,租金便宜
    4. (四)就业人口占八成以上,务工或经商
    5. (五)经商者以门店经营为主,非固定场所经营比例不低
    6. (六)流动人口在村(社区)内居住时间普遍较长,非固定场所经营者最长
    7. (七)近六成流动人口打算在本村长期居住,迁居意愿普遍较低
  • 二 流动人口居住—就业空间关系特点
    1. (一)在居住村(社区)内就业者过半,通勤方向呈居住向心化
    2. (二)通勤方式以步行为主,公共交通使用低于北京市总体水平
    3. (三)通勤距离、通勤时间普遍较短,远低于北京市总体情况
    4. (四)居住就业自足性较好,职—住总体均衡
  • 三 聚居村(社区)职—住类型分析
    1. (一)聚居村(社区)分类
    2. (二)聚居村(社区)类型比较
    3. (三)典型五村类型划分
  • 四 聚居村职—住分离现象及其影响——以东村为例
    1. (一)东村流动人口职—住分离状况——与典型五村的比较
    2. (二)东村流动人口职—住分离形成机制分析
      1. 1.拉力:东村“宜居”条件吸引流动人口来此聚居
      2. 2.推力:村内就业岗位少,推动流动人口多在周边四大商圈就业
      3. 3.“疏解整治”加剧流动人口的职—住分离
    3. (三)职—住分离对聚居村治理的影响
      1. 1.外向通勤流导致高峰期交通拥堵
      2. 2.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社区安全隐患多
      3. 3.社区管理效率偏低
      4. 4.社区关系疏离,公共参与不足
  • 五 总结与思考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