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主体研究

摘要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性的战略性作用,而这恰恰与创新密不可分。本文回顾了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创新的经典理论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之间辩证关系的相关理论,并基于文献分析得出中国需要两种创新模式,即国有企业要勇于攻坚那些从0到1的基础性关键核心技术,而民营企业更适合于以市场和利润为导向从1到100的应用型创新。因此,本文认为,中国政府需要立足于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调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性。而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问题上,中国的国有企业更应该发挥积极作用。最后,文章在分析关键核心技术特性和两种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分别从研发投入强度、研究环境、风险投资机制和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思考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攻坚创新体系,以真正提升中国的创新能力。

作者

王哲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赵锦辉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郭金明、杨起全、王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监察体系对我国科技计划法制化监管的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6期。
  • [2]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2期。
  • [3]李建军:《硅谷模式及其产学创新体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
  • [5]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经济研究》1992年第5期。
  • [6]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 [7]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5期。
  • [8]吴延兵:《市场结构、产权结构与R&D——中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7年第5期。
  • [9]吴易风:《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第245页。
  • [1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
  • [1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王永胜译,立信会计出版社,2017。
  • [13]余江、陈风、张越、刘瑞:《铸造强国重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规律探索与体系构建》,《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年第3期。
  • [14]张海洋:《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 [15]钟昀珈、张晨宇、陈德球:《国企民营化与企业创新效率:促进还是抑制?》,《财经研究》2016年第7期。
  • [16]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中国机械工程》2015年第17期。
  • [17]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 [18]周其仁:《体制成本与中国经济》,《经济学季刊》2017年第3期。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主体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1.2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问题的提出
    1. (一)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
    2. (二)国内经济形势下行压力
  • 二 西方经济学视角下的创新理论
    1. (一)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 (二)创新的机制
    3. (三)结语
  • 三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关键核心技术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
    1. (一)核心技术的特点
      1. 1.高投入、长周期
      2. 2.高集成性
      3. 3.国际核心加工设备与操作系统软件被发达国家所垄断
      4. 4.国家安全问题
    2. (二)政治经济学视角下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之间的辩证关系
  • 四 中国创新面临的问题
  • 五 结论和解决措施
    1. (一)两种创新模式
    2. (二)构建充满活力的攻坚创新体系
      1. 1.加大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
      2. 2.为高校和研究机构营造良好的基础研究环境
      3. 3.完善市场的风险投资机制
      4. 4.产学研一体化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