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网络公共空间与乡土公共性重建

摘要

村落公共空间研究大多将视野放在传统封闭村落,忽略了当前流动性增强背景下“离散化”村庄借助网络公共空间实现社区整合的过程和机制问题。网络公共空间成为村庄中多方力量竞争、合作、博弈的平台。村民在移动互联网实践中逐渐形成媒介自组织,同时借助移动网络使得村庄不同群体构建了“媒介化合作网络”。媒介自组织逐渐介入村庄公共事务,必然影响村庄权力结构,最终村两委同媒介自组织形成了协同治理的格局,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同在场”。网络公共空间再造了乡村公共生活,使得村民以移动网络平台为中心展开日常互动,同时借助移动网络平台发起公共行动,从而强化了网络和现实不同层面的社会关联。网络公共空间从“共同在场”“公共精神”“公共交往”三个层面重建了乡土公共性,从关系、意识、交往三个层面强化了村民之间的社会关联。移动网络发挥了“媒介连接”“再造舆论”“促进行动”的作用,形成了“媒介关联式公共性”这类公共性,这对于乡村社区实现多元主体整合、达成价值共识、促进公共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牛耀红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201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获新闻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新闻学博士研究生;现为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讲师。本文系牛耀红博士论文的摘要,原博士论文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方晓红教授指导下完成并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评为2019年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英]安东尼·吉登斯.2000.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 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加]菲利普·汉森.2005.历史、政治与公民权:阿伦特传[M]. 刘佳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美]罗伯特·达尔.2011.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M]. 周军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英]斯各特·拉什.2009.信息批判[M]. 杨德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德]滕尼斯.1999.共同体与社会[M]. 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1999.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 [美]詹姆斯·博曼.2006.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M]. 黄相怀,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崔月琴、李远.2017.草根NGO如何推进农村社区的新公共性建构——基于吉林通榆 T 协会的实践探索[J]. 社会科学战线(3).
  • 蔡禾,贺霞旭.2014.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以社区邻里关系为研究对象[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 费孝通.2002.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J]. 江海学刊(3).
  • 桂华.2010.论村庄社会交往的变化:从闲话谈起[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5).
  • 胡泳. 2008.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敬海新.2007.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思想研究[J]. 攀登(1).
  • 蒋小辉.2014.乡村道德建设的复归与创新——基于兰溪市文化礼堂建设的实证分析[J]. 当代社科视野(8).
  • 柯泽.2013.帕克社会学理论中的传播思想及其反思[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
  • 李世敏.2015.经典“公共性”理论辨析——兼谈中西差异[J]. 理论与现代化(1).
  • 李艳红.2016.培育劳工立场的在线“抗争性公共领域”——对一个关注劳工议题之新媒体的个案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6).
  • 李永萍.2016.隐秘的公共性:熟人社会中的闲话传播和秩序维系——基于对川西平原L村的调研[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
  •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2012.当代中国社会艰涩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J]. 中国社会科学(4).
  • 李蔚.2015.何谓公共性,社区公共性何以可能?[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 吕方.2013.再造乡土团结: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与“新公共性”[J]. 南开学报(3).
  • 罗昕.2011.结构性缺失:网络时代把关理论的重新考察[J]. 新闻与传播研究(3).
  • 施拉姆,波特.1984.传播学概论[M]. 陈亮,周立方,李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 邵培仁,展宁.2013.公共领域之中国神话——一项基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文本考察的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 苏颖.2012.中国互联网公共讨论中的多元共识——基于政治文明发展进程里的讨论[J]. 国际新闻界(10).
  • 孙玮.2015.微信:中国人的“在世存有”[J]. 学术月刊(12).
  • 田毅鹏.2014.村落过疏化与乡土公共性的重建[J]. 社会科学战线(6).
  • 唐文玉.2015.社会组织公共性:价值、内涵、生长[J]. 复旦学报(3).
  • 唐文玉.2016.社会组织公共性的生长困境及其超越[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1).
  • 谭清华.2014.谁之公共性?何谓公共性[J]. 理论探讨(4).
  • 王斌.2017.社区传播论:新媒体赋权下的居民社区沟通机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汪晖、陈燕谷.2005.文化与公共性[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吴理财.2014.论个体化乡村社会的公共性建设[J]. 探索与争鸣(1).
  • 吴理财.2011.乡村文化的“丛林原则”[J]. 文史博览(理论)(8).
  • 武中哲,韩清怀.2016.农村社会的公共性变迁与治理模式建构[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 王庆超,宋明爽.2012.阿伦特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之比较[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 吴绍山.2010.网络实名制:自由与秩序的对垒[J]. 理论与改革(9).
  • 谢静.2013.传播的社区:社区构成与组织的传播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谢建社,万春灵.2013.草根群体网络参政视野下的政府管理转型探析[J]. 社会学评论(5).
  • 袁靖华.2014.新型社区媒体:社区传播与公民素养——基于小区业主论坛的田野调查[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3).
  • 应小丽,钱凌燕.2015.非农化背景下乡土公共性的再生产与乡村治理变革[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 闫广林.2013.海南岛文化根性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赵德余,方志权.2007.农民观念中的乡村发展及其公共性问题——关于发达地区乡村农民的田野调查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含义[J]. 中国农村观察(4).
  • 张厚安.1992.中国乡镇政权建设[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张咏华.2005.传播基础结构、社区归属感与和谐社会建设——论美国南加州大学大型研究项目《传媒转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 新闻与传播研究(2).
  • 郑永君.2017.农村传统组织的公共性生长与村庄治理[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 郑杭生.2005.社会和谐与公共性[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
  • Arant,M. D. and Anderson,J. Q.,2001. Newspaper Online Editors Support Traditional Standards. . Vol. 22(4). PP.57 -69.
  • Goodin,R. E. and Dryzek,J. S.2006. Deliberative Impacts:The Macro-political Uptake of Mini-publics.,(6):pp.219-244.

网络公共空间与乡土公共性重建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27.55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社区、公共领域与乡土公共性
    1. (一) 社区及社区传播研究
    2. (二)公共领域及微观公共领域研究
    3. (三)公共性及乡土公共性研究
    4. (四)网络公共空间培育乡村公共精神
      1. 1.冯村“共有媒介”
      2. 2. 公民新闻媒体
      3. 3.公民公共参与
  • 二、西部村庄冯村的公共空间转型
    1. (一)冯村的传统公共空间
    2. (二)网络公共空间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在场”
      1. 1.媒介自组织与自律
      2. 2.媒介化合作网络的建构
      3. 3.媒介自组织参与国家权力活动
    3. (三)网络公共空间强化村民公共交往
      1. 1. 从村民到网络“认证村民”
      2. 2. “为村”讨论小组的创建
      3. 3. 村庄公共行动
  • 三、流动性背景下乡土公共性重建路径
    1. (一) 移动媒介连接下的乡土公共性再生产
    2. (二)媒介舆论促进乡土公共性复兴
    3. (三) 基于媒介互动生成实践的公共性
    4. (四)媒介关联式公共性的特征
      1. 1. 建构主体:“媒介自组织”主导的多元主体
      2. 3. 建构方向: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交融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