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工程与社会

关键词

作者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 [2]朱京.论工程的社会性及其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4]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等.工程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 [5]唐魁玉,张妍.论社会工程的三个基本属性——以三峡工程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7]Maslow,A.H.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 (4).
  • [8]王章豹,黄驰,李杨.论工程的社会功能及作用机制[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8,10(3).
  • [9]马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10]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 [11]D. Collingridge. The Social Control of Technology[M]. London:Fances Pinter Ltd,1980.
  • [12]段伟文.工程的社会运行[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7,(3).
  • [13]李伯聪,等.工程社会学导论:工程共同体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 [14]黄旭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人阶级理论与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J].江汉论坛,2009(1).
  • [15]付俊文,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6,(2).
  • [16]范春萍.工程退役问题[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4,6(4).
  • [17]王锋,胡象明.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新视野,2012,(4).
  • [18]殷瑞钰.工程演化与产业结构优化[J].中国工程科学,2012,(3).
  • [19]李世新.正面建设是工程伦理学研究的当务之急[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 [20]张景林.安全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 [21]姚佳,朱建春.社会学视角下邻避效应与治理探析[J].决策探索(下),2019,(3).
  • [22]郭巍青,陈晓运.风险社会的环境异议——以广州市民反对垃圾焚烧厂建设为例[J].公共行政评论,2011,4(1).
  • [23]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 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 [24]李正风,丛杭青,王前,等.工程伦理(第2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 [25]杨适.哲学的童年[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 [26]王大洲编.技术、工程与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 [27]全国职业工程师协会(NSPE).工程师伦理准则[EB/OL].http://www.nspe.org/resources/ethics/code-ethics,2016-2-20.
  • [28]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 [29]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 王之佳,柯金良,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 [30]Lenk H. Distributabilit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o the future resolution of responsibility conflicts[J]. PHIL&TECH,1998,3(4).
  • [31]陈凡.工程设计的伦理意蕴[J].伦理学研究,2005,(6).
  • [32]喻雪红.核电发展的伦理原则[J].广西社会科学,2008,(10).
  • [33]苗力田.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34]朱葆伟.高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公正[J].天津社会科学,2007,(1).
  • [35]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上海宣言——工程师与可持续的未来[J]. 科协论坛,2004,(12).
  • [36]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 [37]赵延东,廖苗.负责任研究与创新在中国[J].中国软科学,2017,(3).
  • [38]晏萍,张卫,王前.“负责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述评[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4,31(2).
  • [39]林淑芬.优纳斯论科技时代的伦理学与责任[C],台湾哲学学会2007年“价值与实在”哲学研讨会,2007.
  • [40]汪冰.国外“负责任创新”研究综述[D].东北大学,2015.
  • [41]米切姆.工程与哲学——历史的、哲学的和批判的视角[M].王前,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 [42]Owen.R,Stilgoe J.,Macnaghten P.,et al. A Framework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C]. Owen.R,Bessant J.,Heintz M.Responsible Innovation:Managing theResponsible Emergence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 in Society.London:Wiley,2013.
  • [43]顾萍,丛杭青,孙国金.“五水共治”工程的社会参与理论与实践探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35(1).
  • [44]胡志强,肖显静.从“公众理解科学”到“公众理解工程”[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4,(11).
  • [45]张志会.从水坝工程看我国公众理解工程的问题与对策[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0,2(3).
  • [46]段世霞.我国大型公共工程公众参与机制的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12,(3).
  • [47]赵洪艳,刘晓锋,尹海洁.争议工程决策中的公众参与[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8,10(3).
  • [48]杨秋波.工程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9.

工程与社会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6.8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工程的社会属性
    1. (一)工程的社会特征
      1. 1.工程目标的社会性
      2. 2.工程活动的社会性
    2. (二)工程的社会功能
      1. 1.工程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 2.工程是社会结构的调控变量
      3. 3.工程是社会变迁的文化载体
      4. 4.工程社会功能的二重性
  • 二、工程的社会运行
    1. (一)工程活动的主体:工程共同体
      1. 1.工程活动共同体及其构成
      2. 2.工程职业共同体及其代表
      3. 3.工程共同体嵌入社会
    2. (二)工程的社会运行
    3. (三)工程的社会评估
      1. 1.工程的社会评估的必要性
      2. 2.工程的社会评估的性质
      3. 3.工程的社会评估的具体方法
  • 三、工程的社会影响
    1. (一)工程的经济、社会、生态影响
      1. 1.工程的经济影响
      2. 2.工程的社会影响
      3. 3.工程的生态影响
    2. (二)工程风险
      1. 1.工程风险的来源
      2. 2.工程风险的评估
      3. 3.从工程风险到工程安全
    3. (三)工程的价值冲突和权衡
      1. 1.角色冲突与权衡
      2. 2.利益冲突与权衡
      3. 3.责任冲突与权衡
  • 四、工程的社会责任
    1. (一)邻避效应
    2. (二)行善与不作恶原则
    3. (三)环境可持续原则
      1. 1.传统工程观对环境的影响
      2. 2.现代工程的环境价值观
    4. (四)权利与公正原则
      1. 1.权利原则
      2. 2.公正原则
    5. (五)负责任的工程创新
      1. 1.负责任创新的内涵
      2. 2.负责任的工程创新
  • 五、工程的社会参与
    1. (一)公众理解工程
      1. 1.“公众理解工程”的定义
      2. 2.“公众理解工程”对工程的意义
      3. 3.“公众理解工程”对公众的意义
      4. 4.“公众理解工程”对社会的意义
    2. (二)从“公众理解工程”走向工程的社会参与
      1. 1.工程的民主问题
      2. 2.社会参与的制度保障
    3. (三)社会参与的原则与途径
      1. 1.社会参与的原则
      2. 2.社会参与的途径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