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公共危机中民间志愿服务的演变机理

摘要

公共危机容易引发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民间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填补危机治理真空,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为样本进行考察后发现,公共危机中的民间志愿服务一般会经历“生成—扩散—消减—持续”的演变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关键群体是生成民间志愿服务的核心主体,互联网是民间志愿服务扩散的主要平台,资源是影响民间志愿服务消减的关键内因,意义体系是民间志愿服务得以持续的重要条件,政府是推动民间志愿服务演变的主导因素。公共危机中的民间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资源,对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根据其演变机理探索民间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作者

张瑞 ,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法律社会学、社会治理。
Zhang Rui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英〕安东尼·吉登斯(2016):《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陈天祥、徐于琳(2011):《游走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草根志愿组织的行动策略——以广州启智队为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 陈柏峰(2019):《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及其整合》,《法律和政治科学》,第1辑。
  • 蔡长昆、沈琪瑶(2020):《从“行政吸纳社会”到“行政吸纳服务”:中国国家-社会组织关系的变迁——以D市S镇志愿者协会为例》,《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 党秀云(2019):《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与基础》,《中国行政管理》,第11期。
  • 胡百精(2016):《互联网、公共危机与社会认同》,《山东社会科学》,第4期。
  • 金华(2019):《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挑战与回应——社会组织参与的视角》,《甘肃社会科学》,第4期。
  • 金太军、张健荣(2016):《重大公共危机治理中的NGO参与及其演进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
  • 蓝杬(2012):《公共危机管理中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社会科学家》,第5期。
  • 罗家德等(2013):《自组织运作过程中的能人现象》,《中国社会科学》,第10期。
  • 马海韵(2011):《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优势》,《行政论坛》,第6期。
  • 聂磊(2010):《自组织集体行动的个人动机、意义建构与整合机制——以草根志愿组织为例》,《兰州学刊》,第7期。
  • 聂磊(2011):《透析危机管理中的自组织现象》,《社会科学》,第6期。
  • 史云贵、黄炯竑(2010):《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志愿服务机制研究——基于汶川大地震的实证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 孙莉莉(2012):《草根志愿组织资源汲取模式变迁的微观机制》,《宁夏社会科学》,第5期。
  • 孙晓晖(2018):《风险社会视域下的应急处置与动员研究(1978—2011)》,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2003):《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 王薇等(2020):《应急志愿组织可持续发展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第2期。
  • 王雁飞等(2018):《组织情境中的志愿服务:基于多层次视角的研究述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第3期。
  • 〔德〕乌尔里希·贝克(2018):《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张文杰、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 武小林(2020):《真实与建构:人类学纪录片的困惑》,《民族学刊》,第2期。
  • 徐家良、张其伟(2019):《地方治理结构下民间志愿组织自主性生成机制——基于D县C义工协会的个案分析》,《管理世界》,第8期。
  • 许纪霖(2006):《回归公共空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郁建兴、吴宇(2003):《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转型》,《人文杂志》,第4期。
  • 尹强(2015):《论当下中国志愿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兼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进步文化的融通与结合》,《学术探索》,第1期。
  • 张国庆主编(2004):《公共政策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赵秀梅(2004):《中国NGO对政府的策略:一个初步考察》,《开放时代》,第6期。
  • 朱健刚(2008):《行动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 朱健刚、赖伟军(2014):《“不完全合作”:NGO 联合行动策略——以“5·12”汶川地震 NGO联合救灾为例》,《社会》,第4期。
  • 朱力、卢亚楠(2009):《现代集体行为中的新结构要素——网络助燃理论探讨》,《江苏社会科学》,第6期。
  • 朱淑琴、吴肖淮(2017):《公共危机治理,社会组织大有可为》,《人民论坛》,第15期。
  • Melucci,A.(1996),Challenging Codes: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Oliver,P. E. & Marwell,G.(1988),“The Paradox of Group Size in Collective Action:A Theory of the Critical Mass. II”,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3(1),pp. 1-8.
  • Scott,W. R.(1992),Organizations:Rational,Natural and Open System,New Jersey:Prentice Hall,Inc.

公共危机中民间志愿服务的演变机理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引言
  • 二 公共危机中民间志愿服务的生成
    1. (一)关键群体:生成阶段的核心主体
    2. (二)政府:外部刺激与正当性来源
  • 三 公共危机中民间志愿服务的扩散
    1. (一)互联网:扩散阶段的主要平台
    2. (二)政府:社会动员与增强凝聚力
  • 四 公共危机中民间志愿服务的消减
    1. (一)资源:消减阶段的关键内因
    2. (二)政府:减少需求与制约活动
  • 五 公共危机中民间志愿服务的持续
    1. (一)意义体系:持续阶段的重要条件
    2. (二)政府:提供资源与形塑社会价值观
  • 六 结语与讨论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