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中国城市社会保障安全感调查报告(2020)

摘要

在当前我国危机事件频发,社会风险加剧的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成为政府治理的重心之一。社会保障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安全感作为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安全的主观表达,能够展现城市居民在面对可能的社会生活风险时的心理安全程度,并解释其行为逻辑。科学测度我国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安全感的基本状态,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对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这一制度的风险防护意义、建构城市公共安全网络具有重要作用。连续三年的“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安全感呈现总体评价偏低、规律性不显著、群体分化明显、居民自我保障意识不足等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基本制度设置和实施有待完善、群体公平性不足、“信息迷雾”以及多重因素的影响等。对此,应持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缩小群体差距,增强企业和个人责任意识,发展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在认知等多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有效提升城市居民对社会保障安全的主观评价。

作者

陈静 ,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公共安全。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中国城市社会保障安全感调查报告(2020)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3.48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中国城市社会保障安全感基本状况与特点
    1. (一)中国城市社会保障安全感测量指标与指数排行
      1. 1.评价体系建构、指标选取与资料来源
      2. 2.因子提取与指标权重
      3. 3.2019年中国城市社会保障安全感指数排行
    2. (二)中国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安全感描述统计
      1. 1.中国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总体安全感描述统计
      2. 2.中国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分项安全感描述统计
      3. 3.中国城市居民社会社会保障安全感组间描述
  • 二 问题与挑战
    1. (一)中国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安全感评价中的主要问题
      1. 1.城市居民对社会保障安全感的评价总体偏低,制度安全效应不足
      2. 2.城市居民对社会保障不同层面的安全感评价不一,医疗和社会救助安全感相对较低,总体社会保障安全感下降
      3. 3.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安全感群体分化明显,公平性有待继续提升
      4. 4.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必然与居民社会保障安全感相关,应充分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
      5. 5.城市居民自我保障意识不足,过度依赖政府主导的制度保障
    2. (二)原因分析
      1. 1.基本社会保险项目覆盖面不足,社会救助标准偏低,部分居民缺乏基本风险应对机制
      2. 2.社会保障制度群体差异是影响城市居民安全感评价的重要原因
      3. 3.信息盲区消减了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安全感
      4. 4.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安全感,使得经济发展和资源投入并不必然带来居民主观评价的提升
  • 三 提升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安全感的对策与建议
    1. (一)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持续推进制度建设,密织城市居民社会安全网
    2. (二)深化制度改革,缩小群体差距,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公平、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3. (三)增强企业和个人责任意识,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保障体系
    4. (四)充分认知社会保障安全感的多重影响因素,针对性提升居民的主观评价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