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国际三大湾区科技创新制度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摘要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是,建立和完善一套适用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从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的科技创新制度实践经验来看,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流动体系、完善的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保障体系、完善的“政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以及有力的政府与中介调控支持体系是稳定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国际三大湾区科技创新制度的成功经验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作者

申明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产业经济学博士点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入选国家级人才。兼任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咨询专家、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湾区产业经济、国际经济和数字经济。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零距离时代:互联网商业模式变革与产业生态重塑》《下一个风口在哪里:粤港澳大湾区访谈录》《粤商崛起》等多部著作,主编出版“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商研究”等系列丛书。主持“产业经济”“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级重大、重点及政府课题40余项。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多次获中国智库成果奖和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曾在联合国世界投资论坛、金砖国家学术论坛、中新知识论坛、腾讯生态年会等做主题报告;长期为国家部委和广东省政府提供咨政服务,多次为高盛、安联、阿斯利康、字节跳动、新鸿基、建银国际、新加坡GIC等国际知名企业提供投资顾问服务,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博士班,太平洋岛国高级公务员培训班,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局处级干部培训班讲授“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自贸区”“数字经济”等课程,培训高层次学员逾万人。
罗锦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学。
谭伟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美〕安纳利·萨克森宁:《硅谷优势》,曹蓬、杨宇光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 陈岸明、魏东原:《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的优化分析——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国际经贸探索》2020年第10期。
  • 戴毅:《高等教育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20。
  • 邓志新:《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著名湾区经济的比较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18年第4期。
  • 丁旭光:《借鉴旧金山湾区创新经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探求》2017年第6期。
  • 董博:《中国人才发展治理及其体系构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9。
  • 辜胜阻、曹冬梅、杨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4期。
  •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2。
  • 林柳琳、吴兆春:《德国科技创新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20年第16期。
  • 黎文靖、郑曼妮:《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
  • 黎友焕:《旧金山湾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 李虹、张希源:《区域生态创新协同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6期。
  • 李楠、王周谊、杨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全球四大湾区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智库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3期。
  • 林柳琳、吴兆春:《德国科技创新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20年第16期。
  • 刘欣博:《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20。
  • 马忠新、申勇:《发展湾区经济的制度-文化供给》,《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4期。
  • 潘冬晓、吴杨:《美国科技创新制度安排的历史演进及经验启示——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视角》,《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 申明浩、李垠慧、杨永聪:《借鉴国际湾区成功经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球人才高地》,《科技与金融》2019年第12期。
  • 申明浩、杨永聪:《国际湾区实践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7期。
  • 沈润森、潘苏:《探析东京湾区建设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启示》,《特区经济》2021年第2期。
  • 滕丽、滕小硕:《纽约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时代金融》2020年第21期。
  • 王珺、袁俊主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 王应贵、娄世艳:《东京都市圈人口变迁、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现代日本经济》2018年第3期。
  • 〔美〕维克多·黄、格雷格·霍洛维茨:《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诸葛越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 武廷海、高元:《第四次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及其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16年第6期。
  • 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 叶林、宋星洲:《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创新系统:基于规划纲要的视角》,《行政论坛》2019年第3期。
  • 张同建、王敏、常光辉:《日本产学研发展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科学管理研究》2020年第4期。
  • 张宇星、李培、李贵才:《中日湾区规划体系比较研究——基于“发展”与“空间”的视角》,《国际城市规划》2021年第2期。
  • 赵志耘、杨朝峰:《创新范式的转变:从独立创新到共生创新》,《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11期。
  • 周任重:《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导报》2017年第3期。
  • Hallad,A.D.,Fagn,R.E. “Definition of a System,” Genernal Systems Yearbook,1(1956).
  • Lundvall,B.A.,Product Innovation and User-Producer Interaction(Aalborg University Press,1985).
  • 〔美〕安纳利·萨克森宁:《硅谷优势》,曹蓬、杨宇光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 陈岸明、魏东原:《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的优化分析——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国际经贸探索》2020年第10期。
  • 戴毅:《高等教育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20。
  • 邓志新:《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著名湾区经济的比较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18年第4期。
  • 丁旭光:《借鉴旧金山湾区创新经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探求》2017年第6期。
  • 董博:《中国人才发展治理及其体系构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9。
  • 辜胜阻、曹冬梅、杨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4期。
  •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2。
  • 林柳琳、吴兆春:《德国科技创新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20年第16期。
  • 黎文靖、郑曼妮:《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
  • 黎友焕:《旧金山湾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 李虹、张希源:《区域生态创新协同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6期。
  • 李楠、王周谊、杨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全球四大湾区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智库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3期。
  • 林柳琳、吴兆春:《德国科技创新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20年第16期。
  • 刘欣博:《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20。
  • 马忠新、申勇:《发展湾区经济的制度-文化供给》,《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4期。
  • 潘冬晓、吴杨:《美国科技创新制度安排的历史演进及经验启示——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视角》,《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 申明浩、李垠慧、杨永聪:《借鉴国际湾区成功经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球人才高地》,《科技与金融》2019年第12期。
  • 申明浩、杨永聪:《国际湾区实践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7期。
  • 沈润森、潘苏:《探析东京湾区建设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启示》,《特区经济》2021年第2期。
  • 滕丽、滕小硕:《纽约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时代金融》2020年第21期。
  • 王珺、袁俊主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 王应贵、娄世艳:《东京都市圈人口变迁、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现代日本经济》2018年第3期。
  • 〔美〕维克多·黄、格雷格·霍洛维茨:《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诸葛越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 武廷海、高元:《第四次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及其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16年第6期。
  • 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 叶林、宋星洲:《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创新系统:基于规划纲要的视角》,《行政论坛》2019年第3期。
  • 张同建、王敏、常光辉:《日本产学研发展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科学管理研究》2020年第4期。
  • 张宇星、李培、李贵才:《中日湾区规划体系比较研究——基于“发展”与“空间”的视角》,《国际城市规划》2021年第2期。
  • 赵志耘、杨朝峰:《创新范式的转变:从独立创新到共生创新》,《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11期。
  • 周任重:《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导报》2017年第3期。
  • Hallad,A.D.,Fagn,R.E. “Definition of a System,” Genernal Systems Yearbook,1(1956).
  • Lundvall,B.A.,Product Innovation and User-Producer Interaction(Aalborg University Press,1985).

国际三大湾区科技创新制度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4.25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引言
  • 二 国际三大湾区科技创新制度的经验借鉴
    1. (一)旧金山湾区
      1. 1.湾区概况
      2. 2.旧金山湾区科技创新制度现状
    2. (二)东京湾区
      1. 1.湾区概况
      2. 2.东京湾区科技创新制度现状
    3. (三)纽约湾区
      1. 1.湾区概况
      2. 2.纽约湾区科技创新制度现状
  • 三 国际三大湾区的成功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启示
    1. (一)着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2. (二)明确政府在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中的定位
    3. (三)着力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流动体系
    4. (四)构建完善的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保障体系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