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2022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

摘要

本文首先构建了广州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测算了广州创新型城市指数,开展了广州企业技术创新问卷调查。总的来看,2021年,广州创新型城市指数同比增长7.94%,知识中心地位更加稳固,产业创新步伐加快,要素配置持续优化,创新环境稳步改善,区域创新亮点纷呈。但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是当前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对企业创新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广州在中小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基础研究布局等方面仍面临不小压力。其次,分析了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认为2022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将保持总体平稳态势,创新人才进一步汇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将深入推进;战略科技力量全面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将稳步提升;创新型产业发展亮点更加凸显,但面临的压力也不容小觑。最后,从大胆谋划战略前沿领域、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基础研究布局、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培育壮大中小企业、优化创新发展大环境六大方面提出了推进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作者

张赛飞 ,工学硕士,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技创新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主要从事科技发展战略及其政策研究。主持完成“广州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广州科研机构集聚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广州科技竞争力评估报告”等课题,完成的多份研究报告获省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出版《全球技术动向与广州技术发展》《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区域经济综合评价实证研究》等著作,获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专著类、论文类、研究报告类一等奖。
杨莹 ,管理学硕士,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技创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科技创新。参与“全球技术发展态势与广州的选择”“广州若干重大科技发展态势及其推进对策”等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合著《全球技术动向与广州技术发展》,完成的多项研究成果获省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参与编撰的《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9)》《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20)》分别荣获“优秀皮书奖”二等奖和一等奖。
沈勇涛 ,博士(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技创新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钱程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技创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James Simmie,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aylor and Francis Press,1912.
  • Herry Etzkowitz,The Triple Helix,Taylor and Francis Press,1997.
  • 段杰、牟梦月:《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及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基于深圳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研究三角园区的对比》,《开发研究》2021年第3期。
  • 高芳、徐峰:《全球量子信息技术最新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17年第6期。
  • 《“十三五”回顾|近300万辆!广州汽车总产量跃居全国第一》,《广州日报》,https://news.dayoo.com/gzrbrmt/202101/13/158543_53751544.htm,2021年1月13日。
  • 何舜辉、杜德斌、焦美琪等:《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创新能力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地理科学》2017年第37期。
  • 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4期。
  • 刘承良、李春乙、刘向杰:《中国创新型城市化的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55期。
  • 李洪涛、王丽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要素流动及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20年第5期。
  • 陆岷峰:《经济发展新格局下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调发展研究》,《金融理论与教学》2021年第6期。
  • 李秋香、张舸、黄毅敏等:《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创新科技》2021年第12期。
  • 吕薇、王明辉:《鼓励企业多渠道参与基础研究》,《经济日报》2019年8月19日。
  • 潘建伟:《更好推进我国量子科技发展》,《红旗文稿》2020年第23期。
  • 唐川、房俊民、王立娜等:《量子信息技术发展态势与规划分析》,《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7年第5期。
  • 熊广勤、陈欣、赵晨蕊:《疫情下更大的金融支持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当代经济》2020年第7期。
  • 徐晓丹:《鼓励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对策建议》,《科技中国》2020年第7期。
  • 尤建新、卢超、郑海鳌等:《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分析——以上海和深圳为例》,《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11期。
  • 张立宾:《基于智慧专业化理论的东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1年第2期。
  • 翟敏:《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城市共生互动研究——以合肥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生为例》,《科教文汇》2021年第17期。
  • 张振刚、余传鹏:《国际前沿技术发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
  • 张志娟:《贵阳市创新能力评价与创新生态构建研究》,《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1年第5期。

2022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22.8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创新型城市内涵与广州创新型城市指数
    1. (一)创新型城市内涵
      1. 1.创新型城市的提出
      2. 2.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2. (二)广州创新型城市指数模型及其测算
      1. 1.指标权重
      2. 2.测算模型
      3. 3.测算结果
  • 二 2021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1. (一)知识中心地位更加稳固,科技创新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1. 1.SCI论文发表数量超过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生态及环境科学成果快速增长
      2. 2.发明专利快速增长,技术创新势头良好
      3. 3.国家战略科技平台实现新突破,创新创业平台体系不断完善
      4. 4.“市校(院)联合资助”+“揭榜挂帅”,解决科技重点难点问题
    2. (二)工业结构明显改善,产业创新步伐加快
      1. 1.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势头强劲,创新产出态势良好
      2.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居全国前列
      3. 3.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产业体系不断完备
      4. 4.全面启动“链长制”,打造省市垂直一体的链群共建体系
    3. (三)要素配置持续优化,创新环境稳步改善
      1. 1.积极探索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加速集聚高端人才
      2. 2.创新多种融资模式,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3. 3.扩大项目主体自主权,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
    4. (四)区域创新亮点纷呈,合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引擎
      1. 1.南沙:打造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区
      2. 2.黄埔: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区
      3. 3.番禺: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引擎
      4. 4.白云:引领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 三 2021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面临的压力
    1. (一)中小企业面临困境值得关注
      1. 1.产品市场需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为凸显
      2. 2.原材料价格上涨给企业经营及创新发展带来挑战
      3. 3.借贷成本高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最主要的资金困难
      4. 4.专业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最大痛点
    2. (二)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 1.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能力不强
      2. 2.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有待完善
      3. 3.产业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3. (三)基础研究布局仍需进一步强化
      1. 1.“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项目相对缺乏
      2. 2.引导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力度有所不足
      3. 3.基础研究财政投入面临不小压力
  • 四 2022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展望
    1. (一)外部环境分析
      1. 1.全球经济仍将处于中低速增长轨道
      2. 2.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重要导向
      3. 3.量子科技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2. (二)内部环境分析
      1. 1.广州实验室得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2. 2.海洋经济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3. 3.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3. (三)发展态势展望
      1. 1.创新人才进一步汇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将深入推进
      2. 2.战略科技力量全面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将稳步提升
      3. 3.创新型产业发展亮点更加凸显,但面临的压力不容小觑
  • 五 推进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1. (一)大胆谋划战略前沿领域
      1. 1.探索设立量子信息研究院,建设量子信息产业园
      2. 2.打造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天然气水合物产业
      3. 3.以广州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做强做优现代生物医药产业
    2. (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 1.集中优势资源,实施攻关计划
      2. 2.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强国际竞争力
      3. 3.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3. (三)强化基础研究布局
      1. 1.加强“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
      2. 2.大力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
      3. 3.完善基础研究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4. (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1. 1.前瞻布局前沿数字技术
      2. 2.强化试验区引领带动能力
      3. 3.构建开放共赢数字平台生态
    5. (五)培育壮大中小企业
      1. 1.帮助中小企业应对疫情,缓解当前发展压力
      2. 2.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
      3. 3.完善法律保障,健全梯度培育体系
    6. (六)优化创新发展大环境
      1. 1.广聚英才,打造全球创新创业高地
      2. 2.结合发展需求,进行精准引才
      3. 3.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为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环境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