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重庆地区区域隐含碳排放强度网络构建及空间影响研究

摘要

厘清区域隐含碳排放强度网络空间变化及影响因素,对尽早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显著意义。借助2020年重庆地区隐含碳排放强度值,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描述重庆地区隐含碳排放网络结构变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隐含碳排放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区县的网络结构特征值变化最为显著;网络中心性对重庆地区隐含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为正,而网络强度和网络关联度值越高,隐含碳排放强度越低;输入隐含碳排放强度与输出隐含碳排放网络特征值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影响等,这些均对降低重庆地区隐含碳排放强度,改善经济发展结构和能源利用结构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

谭灵芝 ,重庆工商大学人口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学。
储伟 ,重庆工商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人口城镇化。
杨书菲 ,重庆工商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管理。
蒋坤芸 ,重庆工商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管理。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刘泽淼、黄贤金、卢学鹤等:《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中国碳中和路径预测》,《地理学报》2022年第9期。
  • 王颖、万璐、周彦希:《贸易大通道下GVC嵌入能带给“一带一路”环境红利吗——基于隐含碳视角》,《南开经济研究》2022年第7期。
  • 高鹏、岳书敬:《全球价值链嵌入是否降低了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兼论产业数字化的调节效应》,《国际贸易问题》2022年第7期。
  • 杜娟、潘盟、汪云峰:《基于成本优化的中国省际碳减排目标分配》,《中国管理科学》2022年第7期。
  • 胡安俊、孙久文:《碳排放的产业空间版图、省际转移与中国碳达峰》,《经济纵横》2022年第5期。
  • 余丽丽、彭水军:《中国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碳排放转移效应研究》,《统计研究》2018年第4期。
  • 王育宝、何宇鹏:《增加值视角下中国省域净碳转移权责分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1期。
  • 刘斌、王乃嘉、余淼杰、朱学昌:《制造业服务要素投入与出口中的隐含碳——基于全球价值链环境成本视角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
  • 黄和平、易梦婷、曹俊文等:《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时空变化及影响效应——以长江经济带为例》,《经济地理》2021年第3期。
  • 胡剑波、王楷文:《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时空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管理学刊》2022年第4期。
  • 姚常成、吴康:《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与城市创新发展》,《地理研究》2022年第9期。
  • 王恕立、门小璐:《中国服务进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 胡剑波、闫烁、韩君:《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与非竞争型I-O模型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21年第6期。
  • 钟诗雨、张晓敏、黄哲等:《基于社会网络的我国产业系统隐含碳流动过程研究》,《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22年9月8日。
  • 孔翔、胡泽鹏:《文化邻近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科研合作强度的影响》,《地理研究》2022年第8期。
  • 曲越、秦晓钰、黄海刚、汪惠青:《碳达峰碳中和的区域协调:实证与路径》,《财经科学》2022年第1期。
  • 赵玉焕、王淞:《基于技术异质性的中日贸易隐含碳测算及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 Munksgaar,D.J.,Peder,Sen K.A.,“CO2 Accounts for Open Economies:Producer or Consumer Responsibility?” Energy Policy,2001,29(4).
  • Pang R.Z.,Deng Z.Q.,Chiu Y.H.,“Pareto Improvement through a Realloc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Quotas,” 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5(50).
  • Yan Y.F.,Yang L.K.,“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A Case Study of CO2 Emissions,” Energy Policy,2010,38(1).

重庆地区区域隐含碳排放强度网络构建及空间影响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8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 (一)隐含碳计算方法
    2. (二)隐含碳排放空间网络结构构建
      1. 1.网络密度
      2. 2.网络效率
      3. 3.网络强度
      4. 4.网络关联度
      5. 5.网络中心性
    3. (三)数据来源
  • 二 重庆地区隐含碳排放强度网络结构分析
  • 三 实证结果及分析
    1. (一)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2. (二)隐含碳排放强度输入输出网络互动效应及其对重庆地区隐含碳排放强度影响
    3. (三)稳健性检验
  • 四 结论及政策启示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