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克洛岱尔与象形文字,或物之“哀”

摘要

梅肖尼克从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Émile Benveniste,1902—1976)的语言主体性理论出发,提出文学作品的“形式—意义”一体论,认为文本话语的形式(句法、叙事、节奏等)承载着创作主体。此文中,梅肖尼克关注法国诗人克洛岱尔1927年于日本问世的短诗集《百扇帖》(Cent Phrases pour éventails)。该集以诗歌视觉形式探索著称,克洛岱尔在其中意图创造某种“西方表意文字”,即将符号的字形纳入诗歌意义的创造中;与此同时,在词语内部引入空白,在诗歌单位层面进行符号的重组。梅肖尼克从《百扇帖》的文字表意性出发,继而进入文本层面的表意性,重在探究这一层面上,文字的音与形如何合作,空白如何创造出特殊韵律并参与意义的形成。梅肖尼克认为,经过符号重组后的文本图像是一种更高意义的“表意文字”;它以可视画面的形式,呈现了不可视的携带着某种世界观与伦理的诗人主体。

作者

亨利·梅肖尼克(Henri Meschonnic) 亨利·梅肖尼克(1932—2009),法国当代诗人、批评家、诗歌理论家、语言学家、翻译家。
钟牧辰 ,巴黎索邦大学2021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歌。
吕肖璇 ,巴黎第三大学2021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法国乌力波文学。
黄蓓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克洛岱尔与象形文字,或物之“哀”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9.8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