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关于深圳打造“人才资源大循环”的建议

摘要

深圳已经具有可观的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能力,但仍存在供需错配、区域不均衡、人才成本高、发展空间受限,以及原始创新导向不明确等问题。应顺势让人才有序循环起来,调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资源,预见性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矛盾,既要在市场中提升人才待遇,又要在共享中降低企业人才成本。本文结合国际经验,提出相应的建议。

作者

李杰 ,博士,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粤港澳经济发展。
丁百川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本科生。
张猛 ,经济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2022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深圳政府在线,2023年3月15日,http://www.sz.gov.cn/zfgb/2023/gb1278/content/post_10484054.html。
  • [2]康乐:《诺奖级的科学成就,不是靠钱能砸出来的》,《华夏基石e洞察》2023年1月6日。
  • [3]党文婷、严圣禾:《广东深圳:打造全球创新人才向往之城》,《光明日报》2022年11月13日。
  • [4]庄瑞玉:《释放“制度红利” 汇聚全球人才》,《深圳特区报》2022年12月17日。
  • [5]刘思语、周桂凤:《特大城市高层次人才吸引力研究》,《企业科技与发展》2022年第3期。
  • [6]刘则渊、陈悦:《新巴斯德象限:高科技政策的新范式》,《管理学报》2007年第3期。
  • [7]袁静娴:《深圳人才总量超662万人》,《深圳商报》2022年11月1日。
  • [8]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外服(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社会科学院编《上海海归300指数(2022)》,2022年11月。

关于深圳打造“人才资源大循环”的建议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5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深圳人才建设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1. (一)人才事业发展成绩
    2. (二)人才供需结构失衡
    3. (三)人才成本高企
    4. (四)高校人才内卷
    5. (五)高层次人才和国际化水平较低
    6. (六)原创性成果不足
  • 二 国际经验表明人才循环非常必要
    1. (一)经验一:整合产学研,培养创新生态,完善人才的社会网络
    2. (二)经验二:促进科研人员与产业的深度结合,不进则退
    3. (三)经验三:发挥大学在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加强机构间对接
    4. (四)经验四:只有原创性的成果方能入选各种奖励,密切联系社会重大需求与发展
  • 三 促进人才大循环机制的具体建议
    1. (一)意义与路径
    2. (二)建议
      1. 1.降低行政壁垒,鼓励大湾区内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以各种形式与产业对接
      2. 2.打通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深入产业的渠道,建议强制要求职称评定和岗位晋升需要有相关产业经验
      3. 3.高校和实验室设置定期岗位,引导高新技术行业人才短期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
      4. 4.推广“华为军团难题”经验,改革科研项目方式方法,把企业的科研需要作为科研项目发包,引导科研人员深入企业,在地化完成科研项目
      5. 5.追求原始创新,必须改革人才评价标准,采用巴斯德象限科学评价人才,奖励原始创新,砍掉“灌水”科研,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推动深圳科研高质量发展
      6. 6.引导在深高校以产业为导向,倾斜培养专家型、应用型、跨学科的高级人才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