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人口流入地纠纷调解的志愿逻辑:动力与策略

摘要

社会力量参与纠纷调解,是在复杂性社会条件下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在需要。作为一项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力量调解具有志愿性、公益性、独立性、调和性等鲜明特征,能够有效发挥止讼、解纷、维稳和传承公益精神的作用。以“志愿性调解”为分析框架能够深刻理解社会力量参与纠纷调解的本质内涵。通过对“平安大姐”的个案分析,发现回馈社会的责任驱动和被认同后的行为强化是志愿性调解的内生动力。调解志愿者们善于运用共情策略,与当事双方建立情感连接,产生共鸣,赢得信任,继而以情、理、法等为工具说服他们互作让步,最终达到合意的结果,从而化解了纠纷,维护了社会秩序,发挥了协同治理效能。

作者

罗大蒙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常沛(2013):《论民间调解人的权威与信用》,《理论月刊》,第3期。
  • 陈会林(2008):《“吃讲茶”习俗与民间纠纷解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 陈武英、卢家楣、刘连启、林文毅(2014):《共情的性别差异》,《心理科学进展》,第9期。
  • 丁元竹、江汛清(2020):《志愿机制形成的社会机理》,《中国志愿服务研究》,第1期。
  •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2):《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胡仕浩(2017):《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中国方案”》,《中国应用法学》,第3期。
  • 黄晓京(1983):《霍曼斯及其行为交换理论》,《国外社会科学》,第5期。
  • 季卫东、易平(1999):《调解制度的法律发展机制——从中国法制化的矛盾入手》,《比较法研究》,第Z1期。
  • 康晓强(2014):《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学与研究》,第2期。
  • 〔美〕卡尔·罗杰斯等(2013):《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李孟潮、李迎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美〕柯恩(2001):《现代化前夕的中国调解》,强世功编《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梁平(2011):《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制度构建——基于公众选择偏好的实证考察》,《当代法学》,第3期。
  • 〔美〕莱斯特·M.萨拉蒙、于海(1998):《第三域的兴起》,《社会》,第2期。
  • 刘显鹏(2013):《合意为本: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应然基调》,《法学评论》,第2期。
  • 〔美〕马克·A.缪其克、约翰·威尔逊(2012):《志愿者》,魏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美〕曼纽尔·卡斯特(2003):《认同的力量》,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日〕棚濑孝雄(1994):《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强世功编(2001):《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法〕托克维尔(2017):《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 王斗斗(2010):《人民调解法让“东方之花”更加绚烂绽放》,《法制日报》,8月30日。
  • 吴理财、罗大蒙(2022):《志愿服务“集装器”: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及其生产机制——以皖北S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例》,《求实》,第2期。
  • 〔美〕亚瑟·乔拉米卡利、凯瑟琳·柯茜(2019):《共情的力量》,王春光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 张德美(2020):《官府调解与民间裁决:近代选择性记忆下的传统》,《政法论坛》,第3期。
  • 赵旭东(2014):《民事纠纷解决中合意形成机制的检讨与反思——以当事人视角下的合意为中心》,《法学家》,第1期。

人口流入地纠纷调解的志愿逻辑:动力与策略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0.3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1. (一)文献回顾
    2. (二)志愿性调解:民间纠纷调解的一种机制
      1. 1.志愿性调解的特征
      2. 2.志愿性调解的功能
  • 三 矛盾纠纷志愿性调解的内生动力
    1. (一)回馈社会的责任驱动
    2. (二)被认同后的行为强化
  • 四 矛盾纠纷志愿性调解的策略运用
    1. (一)以共情为基础建立情感连接
    2. (二)以说服为手段引导合理退让
    3. (三)以合意为追求实现结果正义
  • 五 结语与讨论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