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就近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异地城镇化”和人口向特大城市集聚的特点,导致“农民工”和“留守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应该依托地级市和县级城镇,促进人口集聚,并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和村庄就地改造,探索就近就地城镇化模式。这一方面可以降低城镇化的制度障碍和成本,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农业和乡村可持续发展。同时,就近就地城镇化也符合当前农民工的城镇化意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就近就地城镇化符合城镇化人口流动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

李强 ,清华大学资深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原院长。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应用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等。
陈振华
张莹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社会经济所研究员。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蔡荣、虢佳花、祁春节,2007,《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统计与决策》第18期。
  • 程遥、杨博、赵民,2011,《关于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特征及趋势的若干思考》,《城市规划学刊》第2期。
  • 崔功豪、马润潮,1999,《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地理学报》第2期。
  • 丁仁能,2006,《为留守妇女多做实事》,《中国妇女报》1月9日,第3版。
  • 董宏林、刘刚、黄亚玲,2007,《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低成本之路:农民就近转移与住房多模式置换机制相结合》,《宁夏农林科技》第4期。
  • 董智明、王建红,2004,《日本的经济增长与农户兼业化》,《日本问题研究》第2期。
  • 杜鹏、丁志宏、李全棉、桂江丰,2004,《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人口研究》第6期。
  • 段成荣、杨舸,2009,《中国流动人口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4期。
  • 费孝通,1984,《小城镇大问题(之二)——从小城镇的兴衰看商品经济的作用》,《瞭望周刊》第3期。
  • 辜胜阻、李永周,2000,《实施千座小城镇工程,启动农村市场需求》,《武汉干部管理学院学报》第1期。
  • 辜胜阻、刘传江、钟水映,1998,《中国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 辜胜阻、易善策、李华,2009,《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1期。
  • 国风,1998,《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劳动力转移的道路选择——论我国的小城镇建设》,《管理世界》第6期。
  • 国家统计局,《2008~201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 韩占兵,2014,《破解“农民荒”:基于一个跨期限演进的动态分析框架》,载《2014中国社会学年会城镇化与城乡统筹论文集》,未出版。
  • 胡浩、王图展,2003,《农户兼业化进程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以江苏省北部农村为例》,《江海学刊》第6期。
  • 胡少维,1998,《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经济发展》,《经济问题》第5期。
  • 胡小武,2011,《人口“就近城镇化”:人口迁移新方向》,《西北人口》第1期。
  • 李强、陈宇琳、刘精明,2012,《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7期。
  • 李强,2013,《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第四卷)·城镇化中的人口迁移与人的城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李强等,2013,《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战略及推进模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李勤、孙国玉,2009,《农村“空心村”现象的深层次剖析》,《中国城市经济》第1期。
  • 李首成、孙园园、何蕾、高本均、姜文韵、曹晓宁,2006,《解决农村空心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的探讨》,载民革中央、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农民大学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未出版。
  • 刘奇,2013,《中国城镇化的新思维:大学带城、企业造城、市场兴城》,《行政管理改革》第12期。
  • 刘巍,2011,《农村人口空心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梅建明,2003,《从国内外比较看我国农户兼业化道路的选择》,《经济学动态》第6期。
  • 孟春、高伟,2013,《世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与我国城镇化的健康推进》,《区域经济评论》第4期。
  • 潘海生、曹小锋,2010,《就地城镇化: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浙江小城镇建设的调查》,《政策瞭望》第9期。
  • 祁新华、朱宇、周燕萍,2012,《乡村劳动力迁移的“双拉力”模型及其就地城镇化效应——基于中国东南沿海三个地区的实证研究》,《地理科学》第1期。
  • 全国妇联,2013,《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新华网,5月1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10/c_115720450.htm。
  • 邵怀友、朱宇,2007,《大城市周边城乡融合区人口的就地城镇化——以福州市为例》,《市场与人口分析》第1期。
  • 〔日〕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2003,《农业经济论(新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 孙鹃娟,2006,《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人口学刊》第4期。
  • 谭炳才,2004,《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城市化》,《广州日报》6月22日。
  • 王俊文、曹涌,2009,《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留守老人”问题研究》,《农业考古》第6期。
  • 王小鲁、夏小林,1999,《优化城市规模 推动经济增长》,《经济研究》第9期。
  • 向国成、韩绍风,2007,《小农经济效率分工改进论》,载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
  • 许传新,2009,《农村留守妇女研究:回顾与前瞻》,《人口与发展》第6期。
  • 杨建军,1996,《面向21世纪的我国乡村城镇化走向》,《地域研究与开发》第1期。
  • 杨明洪,2010,《农村空心化比粮价上涨更可怕——四川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粮食安全战略选择》,《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第10期。
  • 叶敬忠、贺聪志,2009,《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的影响研究》,《人口研究》第4期。
  • 袁军宝,2009,《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户兼业经营问题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张洪州,2012,《农村空心化挑战粮食安全》,《共产党员》第1期。
  • 张建华、洪银兴,2007,《都市圈内的城乡一体化》,《经济学家》第5期。
  • 张向东,2010,《昆山:消逝的乡村》,《经济观察报》2月25日。
  • 章光日、顾朝林,2006,《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被动城市化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第5期。
  • 赵新平、周一星,2002,《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 周祝平,2008,《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人口研究》第2期。
  • 朱冬静,2013,《国内就近城镇化研究的动态与展望》,《才智》第13期。
  • Champion T. and Hugo G.J. 2004. New Forms of Urbanization:Beyond the Urban-rural Dich-otomy. Aldershot:Ashgate.
  • Friedmann J. 2005. China’s urban Transition. 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Graeme Hugo. 2006. “Population Geography.”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30(40).
  • Zhu Yu and Qi X.H. 2007. Case Study:Peri-urbanization in Quanzhou Municipality,Fujian Province,China//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State of World Population 2007:Unleashing the Potential of Urban Growth,New York.
  • Zhu Y. 2004. Changing Urbanization Processes and in Siturural-urban Transformation:Reflections on China’s Settle-ment Definitions//Champion A,Hugo G. New forms of urbanization,Aldershot:Ashgate.

就近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0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就近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的提出
  • 二 就近就地城镇化与城镇化健康发展
    1. 1.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异地城镇化”现象
    2. 2.“异地城镇化”模式下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困境
    3. 3.“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消除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障碍
  • 三 “就近就地城镇化”与城镇合理布局和区域均衡发展
    1. 1.我国城镇行政等级与城市规模现状
    2. 2.培育地级市和县级城镇的重要意义
  • 四 就近就地城镇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1. 1.“留守现象”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2. 2.与城镇化相结合的农村可持续发展
  • 五 就近就地城镇化的现实基础与政策引导
    1. 1.就近就地城镇化与农民工的流动意愿
    2. 2.就近就地城镇化的政策引导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