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主妇化的兴衰

摘要

从个体化的视角看,全球化背景下日韩的脱主妇化现象和中国的主妇化倾向看似反向发展,却显示了女性在多元和流动的选择中规避风险、追求“为自己而活”的人生逻辑。中国正在兴起的主妇化是女性遭遇制度、结构、文化三种机制而做出的人生规划和自我选择的结果,出于个体意愿的全职太太的出现,拓展了传统家庭主妇的含义和空间。关于主妇化与否的争论,关键在于将抉择权交还给女性自己,为她们营造一个多元、开放的价值空间,让她们在自主选择中获得积极的身份认同。

作者

吴小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家庭社会学和性别研究。主要代表作有:《回归日常生活:女性主义方法论与本土议题》(专著,2011),以及《市场化背景下性别话语的转型》《性别研究的中国语境:从议题到话语之争》《家庭政策背后的主义之争》《流动性:一个理解家庭的新框架》等论文。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2011,《个体化》,李荣山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 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2011,《个体化的种类》(前言),载贺美德、鲁纳编《“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许烨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2001,《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第5期。
  •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2011,《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第6期。
  • 金一虹,2006,《“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社会学研究》第1期。
  • 落合惠美子,2010,《21世纪的日本家庭,何去何从》,郑杨译,山东人民出版社。
  • 落合惠美子,2011,《当今亚洲家庭主妇的诞生——全球化时期的新妈妈》,载落合惠美子等编《亚洲社会的家庭和两性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
  • 落合惠美子,2012,《亚洲现代性中的“亲密和公共领域的重建”:家庭主义及其超越》,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编《中国家庭研究》第七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落合惠美子等编,2011,《亚洲社会的家庭和两性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
  • 马春华等,2011,《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社会学研究》第2期。
  • 朴京淑、山根真理,2011,《对韩国女性人生道路及工作、家庭角色的考察》,载落合惠美子等编《亚洲社会的家庭和两性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
  • 沈奕斐,2013,《个体家庭iFamily:中国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个体、家庭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
  • 佟新,2005,《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 吴小英,2010,《“干得好”还是“嫁得好”?——市场化时代女性身份认同危机及其主体性建构》,载孟宪范主编《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心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阎云翔,2009,《私人生活的变革》,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
  • 阎云翔,2011,《自相矛盾的个体形象,纷争不已的个体化进程》(导论),载贺美德、鲁纳编《“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许烨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阎云翔,2012,《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陆洋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杨慧,2013,《社会性别视角下“80 后”就业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第7期。
  • 张景燮,2012,《无个体主义的个体化:东亚社会的压缩现代性和令人困惑的家庭危机》,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编《中国家庭研究》第七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郑也夫,2005,《回归家庭,学习生活——2004年11月7日在中华女子学院的演讲》http://bbs.sachina.pku.edu.cn/thread-3003-1-1.html。

主妇化的兴衰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5.9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