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研究

摘要

协同创新、打造“创新共同体”已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全新组织模式和重要途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转型的必然选择;协同创新也是破解京津冀发展瓶颈、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和引擎。本文重点阐述了协同创新的内涵与特征,创造性地构建了包括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在内的区域协同创新理论分析框架,并对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现状做出了基本判断,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目标、着力点、实现路径与制度保障。本文认为,协同创新是指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为目的,通过突破发展壁垒,推动要素和结构“新组合”,释放经济潜能,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协同创新与协同发展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系统实现螺旋式上升演进。本文指出,京津冀协同创新现状呈现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渊源深厚,经济融合加深;交通体系初具,链接整合不足;产业梯度明显,链接融合不够;科技合作加强,协同能力不强;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共建共享机制缺失;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公共资源配置不均。本文探讨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主要路径和着力点,提出要通过产业协同创新,打造国家创新能力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通过交通体系协同创新,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通过生态系统协同创新,共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宜居家园;通过城镇体系协同创新,促进人口有序转移与城镇优化布局;通过公共服务布局优化和社会政策对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本文最后探讨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包括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

作者

祝尔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学科专家,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太平洋区域海洋经济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首都经济与首都经济圈协同发展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委办局项目多项,出版专著10余部,其中主编出版的京津冀蓝皮书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成为地方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文献。
叶堂林 ,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执行副院长,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研究平台)执行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北京市重点哲社基地)首席专家,“长城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京津冀蓝皮书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重大决策咨询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主持委办局委托及横向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优秀皮书奖”一等奖7次、二等奖2次。15项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10余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4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采纳。先后获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优秀主讲教师、后备学科带头人、首批经贸学者等。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评审专家、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邀专家、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保定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委入库专家等。
鲁继通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孙春兰:《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津双城联动发展》,《人民日报》2014年9月5日。
  • [2]杨开忠:《规划有边界一体化无边界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 [3]赵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城市管理与科技》2014年第4期。
  • [4]孙久文、原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比较和演进重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5期。
  • [5]魏后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两极化倾向与规模格局重构》,《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3期。
  • [6]肖金成:《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区域经济评论》2014年第5期。
  • [7]方创琳等:《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估与空间格局分异》,《地理学报》2014年第4期。
  • [8]周立群:《把握和落实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天津日报》2014年1月20日。
  • [9]祝尔娟:《北京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应发挥核心引领带动作用》,《中国流通经济》2014年第12期。
  • [10]赵弘:《北京大城市病治理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与管理》2014年第3期。
  • [11]文魁、祝尔娟:《京津冀发展报告(2014)——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 [12]文魁、祝尔娟:《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 [13]王志宝、孙铁山、李国平:《区域协同创新研究进展与展望》,《软科学》2013年第1期。
  • [14]高建新:《区域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科研管理研究》2013年第10期。
  • [15]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2期。
  • [16]解学梅:《协同创新效应运行机理研究:一个都市圈视角》,《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12期。
  • [17]危怀安、聂继凯:《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机制研究评述》,《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
  • [18]汪传雷、熊月霞、潘珊珊:《协同创新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18期。
  • [19]刘丹、闫长乐:《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与机理研究》,《管理世界》2013年第12期。
  • [20]李金海、崔杰、刘雷:《基于协同创新的概念性结构模型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 [21]林迎星:《区域创新优势》,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 [22]谭清美、王子龙:《区域创新经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
  • [23]薛捷:《基于知识和交互式学习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 [24]张仁开:《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战略研究》,《发展规划研究》2010年第4期。
  • [25]王力年:《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理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12月。

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0.3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
    1. (一)纵观全球——打造“创新共同体”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 (二)审视国内——创新驱动是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迈进的必然选择
    3. (三)聚焦京津冀——协同创新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强大引擎
  • 二 协同创新与协同发展的关系
    1.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
      1. 1.协同——实质是通过推进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变,产生超越各自功能总和的更大能级
      2. 2.创新——实质是通过打破原有秩序,形成创新要素“新组合”,释放更大的发展潜能
      3. 3.协同创新——实质是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为目的,突破发展壁垒,推动要素和结构“新组合”,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2. (二)协同创新的特征
      1. 1.整体性
      2. 2.开放性
      3. 3.集成性
      4. 4.结构性
    3. (三)区域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
    4. (四)协同创新与协同发展的关系
  • 三 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基础与障碍
    1. (一)历史渊源深厚,经济融合加深
    2. (二)交通体系初具,链接整合不足
    3. (三)产业梯度明显,链接融合不够
    4. (四)科技合作加强,协同能力不强
    5. (五)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共建共享机制缺失
    6. (六)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公共资源配置不均
  • 四 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目标与重点
    1. (一)协同创新的目标
    2. (二)协同创新的重点
    3. (三)协同创新的关键
      1. 1.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实现,关键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2. 2.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实现,关键要把握好“四个协同”
      3. 3.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实现,目标是要构建“和而不同”的大格局
  • 五 京津冀协同创新的主要路径
    1. (一)通过产业协同创新,打造国家创新能力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
    2. (二)通过交通体系协同创新,构建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3. (三)通过生态系统协同创新,共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宜居家园
    4. (四)通过城镇体系协同创新,促进城镇布局优化与人口有序转移
    5. (五)通过公共服务布局和社会政策对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六 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
    1. (一)制度创新——重点:财税体制、政绩考核、投融资体制、法律制度
    2. (二)机制创新——重点:组织架构、协调机制、运作方式
    3. (三)模式创新——重点:共同体、示范区、创新集成、异地升级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