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北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成效与展望

摘要

在北京市域、京津冀、全国三个不同空间尺度下,北京承担的功能存在差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市域层面,2018年北京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平稳;在京津冀层面推动京津冀协同成效明显;在全国层面“四个中心”地位不断提升。但是仍存在高精尖产业尚未形成核心支撑力,未能对“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的影响妥善应对,城市副中心吸引力不强,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健全等“困境”。高质量发展是北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必然要求,未来北京建设高质量的国家中心城市,应该着手于城市治理手段的转变、以人为本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提高北京辐射带动作用、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等方面,逐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作者

李瑞鹏
安树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吴爱芝、李国平:《北京: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北京规划建设》2017年第1期,第11~15页。
  • [2]安树伟、孙文迁:《北京的减量发展》,《前线》2019年第1期,第68~70页。
  • [3]刘欣葵:《北京城市规划与管理60年》,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 [4]邹碧莹:《京津冀城市功能分工演化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第26~27页。
  • [5]安树伟、郁鹏等:《沿海三大城市群产业协作》,经济管理出版社,2019,第238~240页。
  • [6]邬晓霞、时晨、高见:《优化北京辐射带动功能研究》,《城市》2019年第2期,第28~36页。
  • [7]王义桅、刘雪君:《“一带一路”与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前线》2019年第2期,第39~42页。
  • [8]吴爱芝:《双链融合做强“高精尖”产业》,《北京日报》2019年6月10日。
  • [9]李瑶、安树伟:《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形成机制、路径与对策》,《城市》2018年第8期,第24~32页。
  • [10]高越、何迪燊、李思莹等:《北京城市副中心对疏解非首都功能贡献度研究》,《调研世界》2019年第2期,第55~59页。
  • [11]安树伟、肖金成:《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的“困境”与河北的“角色”》,《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第5~11页。
  • [12]安树伟、闫程莉、王宇光:《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财经智库》2017年第3期,第37~47+139~140页。
  • [13]安树伟、李瑞鹏、李瑶:《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第70~78+101页。

北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成效与展望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9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演变
  • 二 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征
    1. (一)地区生产总值平稳增长,增速呈现下降趋势
    2.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区产业结构差异明显
    3. (三)常住人口总量连续两年下降
    4. (四)生态与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5. (五)主要经济和社会指标位居9个国家中心城市第二位
  • 三 北京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效
    1. (一)北京常住人口有所减少,“两翼”建设持续推进
    2. (二)产业转移与承接有序进行
    3. (三)区域综合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4. (四)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成效显著
  • 四 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成效
    1. (一)政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2. (二)文化中心地位不断增强
    3. (三)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速
    4. (四)国际交往环境不断优化
  • 五 北京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困境”
    1. (一)“高精尖”产业尚未形成首都经济的核心支撑力
    2. (二)“疏整促”专项行动的实施对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 (三)北京城市副中心吸引力不足
    4. (四)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尚不完善
  • 六 北京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议
    1. (一)促进城市治理手段的转变
    2. (二)以人为本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
    3. (三)提高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
    4. (四)创新区域协调机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