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2007~2015年中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经验、问题及未来发展展望

摘要

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各类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我国相继划定了10个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保护非遗及其相应的文化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报告在对比分析了我国目前的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特别是10个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基础之上,明确指出了我国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取得的重要成就,总结了其发展经验,并提出了目前我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还存在着民众的主体性发挥不足、跨区域保护带来的管理不协调等问题。因此应当构建实验区发展协调统一领导小组,广泛调动社会尤其是民众参与实验区建设的积极性,积极拓宽实验区资金来源渠道,对实验区内非遗进行地毯式搜索,合理把握开发利用各类资源的度,坚持实验区建设同生态保护、反贫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步进行,并加快实验区法律法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向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前进的步伐,进一步维护实验区内的文化生态平衡。

作者

肖远平 ,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国家语委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智库创新人才“先锋人物”,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核心专家,黔灵学者。主要从事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民族文化产业和民族教育等领域的研究。在《民族文学研究》《民俗研究》等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00 余篇,出版著作10 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语委重大项目、教育部民族教育中心重大项目等10 余项,先后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等10 余项。
柴立 ,满族,贵州宏宇健康产业集团(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医药化工高级工程师,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传统医学荣誉博士,贵州省康养产业商会会长。贵州省“省管专家”、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贵州省“科技兴企之星”、贵阳市专业技术带头人、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贵阳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个人、“第三届中国经济百名诚信人物”,享受贵州省人民政府“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主要从事中医中药、民族医药文化体系的整理与临床应用、民族芳香药物的研究开发及应用体系等领域研究。先后开发新药“金喉健喷雾剂”“保妇康泡沫剂”等品种,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在《中医杂志》《中草药》等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试论中医“肾”的物质基础》《HPLC法测定三拗汤不同煎液中苦杏仁苷》等论文多篇。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计委批复立项的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500万瓶保妇康泡沫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科技部两个“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贵州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关键技术研究”和“西部开发科技行动计划——贵州天麻、杜仲等地道药材规范种植”,参与完成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单味中药精制颗粒的化学研究”及“中药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的化学组成及药效学研究”。曾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王伟杰 ,汉族,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二级会展策划师,贵阳人文科技学院科研处处长。中共中央组织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人才,贵州省社会科学“2020年度学术先锋”,贵州省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先锋号”主持人,“少数民族非遗蓝皮书”主编,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少数民族非遗、文艺学、民族文化产业和民族文化教育等方向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青年项目、国家民委自筹项目、贵州省教育改革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冲突与引导:文化资源开发中的价值选择》等著作3部。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2007~2015年中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经验、问题及未来发展展望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9.3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我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基本情况
    1. (一)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基本情况统计
    2. (二)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置的重要意义
  • 二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三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四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未来发展对策
    1. (一)合理规避实验区内部管理分割的弊端,构建实验区发展协同统一的领导小组
    2. (二)广泛调动社会尤其是民众参与实验区建设的积极性
    3.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拓宽实验区资金来源渠道
    4. (四)对实验区内非遗进行地毯式排查,积极将其申报为更高级别项目名录
    5. (五)坚持本真性保护,秉承社会效益优先的发展原则
    6. (六)坚持实验区建设同生态保护、反贫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步进行
    7. (七)加快实验区法律法规建设,构建合理的实验区建设机制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